儋居录
书名。北宋苏轼诗文集。绍圣四年(1907),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实施新法,被贬海南岛儋州,在此谪居3年,将其所写诗文辑录成集,故名。原书已佚,今存版本为清光绪五年(1879)儋州学政刘风辉据康熙四十二年(1703)韩佑辑本并参考王时宇《海外集》编成。共6卷,1至3卷为诗,4至5卷为杂文,卷6辑录有书启、遗事及古迹。苏轼在儋州谪居期间,与当地黎族有很深的交谊。诗文中有不少反映黎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情况,对研究宋代黎族社会历史颇有价值。
书名。北宋苏轼诗文集。绍圣四年(1907),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实施新法,被贬海南岛儋州,在此谪居3年,将其所写诗文辑录成集,故名。原书已佚,今存版本为清光绪五年(1879)儋州学政刘风辉据康熙四十二年(1703)韩佑辑本并参考王时宇《海外集》编成。共6卷,1至3卷为诗,4至5卷为杂文,卷6辑录有书启、遗事及古迹。苏轼在儋州谪居期间,与当地黎族有很深的交谊。诗文中有不少反映黎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情况,对研究宋代黎族社会历史颇有价值。
东晋十六国时北方部落名。族属不明。《资治通鉴》称其为后秦姚兴的属国;《魏书》附其传于高车后;今人有说其为柔然的属部者。与黜弗部同居于河曲一带(在今山西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的黄河曲流处),处于北魏和后秦之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新疆识略》等书作库尔勒。即今新疆库尔勒市。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三品阿奇木伯克,隶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1929年,由焉耆县析置库尔勒设治局,后改
宋代西南龙蕃首领。为龙、方、张、石、罗五姓蕃之一。领地在今贵州中南部。初为知静蛮军、蕃落使,守天圣大王。治平四年(1067)入觐英宗,诏为武宁将军,封其属将及郎将200余人。熙宁六年(1073),与罗
西夏职官次品封号。西夏语音“参尼仓”。在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位在大国王之下,与集礼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①元代汉语白话。为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佛教僧人的称谓。一说“脱因”一词系为汉语“道人”的蒙古语译称。元代文献和碑铭中音译作“脱因”,义译为“和尚”、“和上”。 ②即“托音”(750页)。
十六国时期冉魏太子。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开国主※冉闵子。以父为后赵石虎养孙,遂以石为姓。后赵青龙二年(350),父废杀赵帝石鉴,自立为帝,复姓冉氏,立为皇太子。冉魏永兴三年(352),父出
?—1966辛亥革命志士。字晏山。回族。祖籍江苏铜山。后迁居湖北襄阳。1905年应征入张之洞湖北常备军马队。1906年进入湖北陆军第八镇马队第八标二营充当学兵。1909年加入共进会,被委任为马队第八标
解放前云南永宁(今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纳西等族人民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1935年,永宁封建阿氏土司总管阿少云勾结四川木里地区封建头人,劫掠百姓财物,又以购买枪枝维护地方秩序为名,向人民摊捐派款。被暴
一种圆顶低矮的简陋棚子。“阔恩布如”亦作“昆布如”,“圆顶”之意;“昂库”亦作“安口”,“棚子”的意思。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旧时赫哲人春夏秋三季外出捕渔、狩猎时的传统住所。搭盖方法:从
西藏珞巴族苏龙为奴隶主所服徭役之一。珞巴语苏龙方言音译,“恨”意为“树草”、“庄稼”,“基”意为“砍伐”、“收割”。专指服农业开耕、收割的人役。由男女各投役若干天。期间由主人供食。收割季节需向主人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