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邦寺

八邦寺

噶玛噶举派(白教)寺庙。又称“土登清可领”、乾隆时称“巴尔绷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东南八乌乡八邦村。约宋宁宗时,都松钦巴将噶举派自西藏传入康区,元、明两代得以发展。第一代活佛德格土司之弟斯笃却吉迥乃于雍正五年(1727)始建时有一座经堂和16间住房,后逐渐扩大。第二代活佛白马尼西修建了印经院及一些小经堂,印经书一百余卷。至第四代活佛白马汪求大兴土木,修建经堂、住房12年之久。在噶玛噶举派中地位仅次于主寺西藏粗布寺,为该教派在康区之东部“圣地”。该寺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德格土司的扶持,清乾隆平定金川之役,该寺派喇嘛至清军营中念祈“得胜真经”,受到清朝厚赏。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赐保护该寺之诏书。该寺占有大量土地、牲畜,享有派差、派款等各种特权,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之一。辖有70至80座分寺,分布于德格、邓柯、康定、丹巴、稻城及云南丽江、青海等地。由该寺派代表去解决分寺重大问题。活佛为最高等级,总揽寺内一切权力,设有堪布、铁棒、翁则、格雍、管家等执事喇嘛,分管寺内教务、纪律、领经、经济收入等事宜,并设若干杂职人员,分管农村或牧场。内设一个喇嘛扎巴学校,凡康属噶玛噶举派门徒赴藏受戒深造,须先在此寺学经三年,方能办理手续赴藏学经。有自己的武装,将喇嘛、扎巴组成军队,维护其统治。

猜你喜欢

  • 河西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河西地区(指今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称约始于西晋末十六国初,后凉吕光曾遣使封秃发乌孤为“河西鲜卑大都统”。除最主要、最强大的秃发部鲜卑外,有史可稽者尚有※乙弗、

  • 统和

    辽圣宗天辅皇帝耶律隆绪年号。983—1012年,凡30年。

  • 见“叟”(1703页)。

  • 西喇木伦河

    河流名。即今西拉木伦河。西汉时称为“作乐水”,东汉称饶乐水,契丹居饶乐水之北,奚居其南。三国时称“弱洛水”,唐初称“潢水”,辽代称潢河。蒙古语“西喇”意为“黄”,“木伦”意为“河”即黄水。全长2500

  • 南撒里

    见“王政”(202页)。

  • 长寿天亲可汗

    ?—789唐代回纥汗国第四代可汗。名顿莫贺,亦称顿莫贺达干、顿贺达干。药罗葛氏。※英义建功毗伽可汗移地健从父兄。初任宰相,唐大历十四年(779),劝阻移地健勿犯唐遭拒绝,遂利用回纥内部原信奉的萨满教与

  • 白团卫村大战

    契丹与后晋的一次著名战役。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对契丹割地纳贡、称子称臣,契丹助敬瑭灭后唐称帝,两国关系极密。辽太宗会同五年(942)六月,石敬瑭卒,其子石重贵即位,在众臣怂恿下,对契丹“称孙不称臣”,态

  • 御案

    见“上京”(114页)。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左翼中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札布噶河接本部左翼左旗及乌里雅苏台军营城界,西至巴噶图尔根接辉特旗界,南至库勒根接本部右翼左旗界,北至席喇乌苏接本部左翼左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雍

  • 石岭关南之战

    见“白马岭之战”(6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