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亲

和亲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阶级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间为平衡彼此政治关系而缔结的联姻。“和亲”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原是和睦相亲之意,并不一定与联姻有关。后因汉朝遭匈奴冒顿单于侵凌,刘邦问计于刘敬,敬请以长公主结“和亲”,自是始沿变为“政治联姻”的代名词而为历代帝王及各族汗王仿效。据初步统计,汉朝统治阶级与边疆少数民族联姻的,前后有13起,其中公主6起,宫女7起,诸民族政权互结姻亲的6起;魏晋南北朝时有30起,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联姻的5起,各民族政权之间联姻的25起;隋代6起;唐代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首领联姻27起,各少数民族互相结亲12起;五代、辽、金、元时各族首领相互联姻16起;清代满族统治阶级与蒙古贵族联姻22起。推行最力的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北魏、东魏、西魏和唐朝。宋、明统治者因受理学思想影响,民族偏见严重,皆不与他族联姻。在历代各朝中,与战争有直接联系的联姻107起,无明显联系的24起。汉因前弱后强,和亲人选是先宗女后宫女,规格逐步降低;唐朝先强后弱,和亲人选是先宗女后帝女,规格逐步提高。在历史上,联姻的内容、性质各异,有敌对民族之间的联姻,有为孤立敌手结好邻族的联姻,有为羁縻边疆兄弟民族的联姻,也有为借外援平内乱的联姻。总之,其出现都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有关。通过联姻,大多数都能使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未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见。有的甚至还酿成悲剧或悲喜剧。学术界对“和亲”向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方法”;有的认为是“屈辱”、“投降”、“卖国”;也有认为它不是战争的对立物,不一定比战争好,它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相互利用的外交工具”。虽意见歧异,但多数学者仍认为,它对于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团结仍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永远值得人们称颂。

猜你喜欢

  • 洪尼雅喀

    ?—1634后金将领。满洲镶红旗人。吴扎库氏。初率众归附,授牛录额真。天命三年(1618),从征明,以功擢甲喇额真。天聪二年(1628),随太宗皇太极伐明,攻锦州,先登城,受伤。八年,授世职三等甲喇章

  • 阿力哥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属民。※俺答汗孙※把汉那吉的奶公。把汉那吉幼失父母,奉俺答妻命,与妻哺育把汉那吉并充其家仆。隆庆四年(1570),随把汉那吉至大同投明,以护从功受明封为正千户。同年,俺答汗与明朝达

  • 阁逻凤

    即“阁罗凤”(1727页)。

  • 赤盏尉忻

    1171—1233金大臣。又作石盏尉忻。字大用。上京(治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人。女真族。赤盏氏。当袭父谋克,不愿就。明昌五年(1194)策论进士。后历任尚书省令史、吏部主事、监察御史。谏请禁止诸王驸马

  • 刀太和

    1769—1802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刀士宛子。嘉庆元年(1796),父卒,次年,袭父职。缅甸木梳王朝以其年幼,另任其叔刀诏丁为宣慰使,致使叔侄互争权

  • 达吉岗

    德昂语音译,意为“伙头”。旧时云南德昂族村社中管理公共事务者。多数已世袭,或由当地土司直接任免。负责村寨内外行政事务,诸如征收门户捐、派粮、征兵,管理村社土地出租,接收绝嗣和迁出户的土地,给新来户分配

  • 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

    书名。张大(字小云)辑。光绪十九年(1893)成书。25卷。分定浙志功、靖腆志威、平蕃志伐、迎銮志恩、分注志谟、科第志例、筹海志防、守营志烈、经制志政、驭禄志储、建牙志盛、祠宇志典、孝烈志节、撰述志目

  • 石泉李唐土司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石泉县即今四川北川县。明初于艾林(永坪)、坝底二堡置土司,后因白草之乱,艾林土司任候、坝底土司唐敖被废,另以李世选、唐裔充任。清康熙二年(1663),松潘总兵何德成用兵青片上下

  • 实尔固辰卫

    见“失尔兀赤卫”(591页)。

  • 帖木儿补化

    ?-1351元代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又作帖木儿不花、铁木儿补化、帖睦尔补化等。※纽林的斤长子,为八卜叉公主所生。大德(1297-1307)中,尚阔端孙女朵儿只思蛮公主为妻。至大(1308-1311)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