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唃厮啰

唃厮啰

①人名(997—1065)唃厮啰政权创建者。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吐蕃王朝赞普后裔。生于高昌磨榆国。原名欺南凌温。12岁时被河州羌人大贾何郎业贤携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安置于心城。后又为当地大户耸昌厮均迁至移公城(在今甘肃夏河县境),并欲於河州※“立文法”(结盟定号令之举)。时“河州人谓佛为‘唃’,谓儿子为‘厮啰’,自此名唃厮啰”(《宋史·吐蕃传》)被誉为佛的化身,诸族竟相拥之。大中祥符七年(1014),首次向宋朝进贡,与宋建立政治联系,受宋封为“殿直充巡检使”。及年事稍长,与属下宗哥(今青海平安驿)大首领李立遵不协,遂率亲信赴邈川(今青海乐都),为当地大首领温逋奇拥立。天圣十年(1032),以温逋奇发动宫廷政变,欲废己自立,一举平息其叛乱。旋举族徙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中心,建立起以吐蕃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政权,立法建制,拥众数十万。在位期间,注意发展与甘州回鹘、辽、西夏和宋的睦邻关系,奉行附宋抗夏以自保的政策。同年,受宋封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邈川大首领。与宋开展茶马互市,同时积极发展与西域的贸易。景祐二年(1035),遭西夏李元昊攻,失牦牛城(今西宁市北),领兵据青唐,婴城自守,趁机反击,获胜。康定元年(1040),与宋使刘涣共商讨夏大计,并奉献誓书及西州地图,重申与宋协力抗夏的决心。受宋加以封保顺河西军节度使。曾两次击败西夏主李谅祚军。 ②古国名。宋代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所建地方政权。故史称“唃厮啰”,亦称“邈川吐蕃”。最盛时,疆域西北至祁连山麓,与西夏国接壤,西极青海湖大草原,西南至今青海果洛一带,东南至今甘肃甘谷县西。政治中心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唃厮啰死后,※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溪赊罗撤(小陇拶)相继执政,历6代,凡70余年。其地为西域与中原交通要冲,商业颇为发达。以茶马互市与中原地区有频繁经济往来,诸国主历受宋封赐。崇宁三年(1104)为北宋所灭。

猜你喜欢

  • 哦怒

    ①族名。哈尼族自称之一。散居于云南景东、墨江、元江、镇沅、普洱、江城、新平等县。参见“哈尼族”(1633页)。 ②参见“西摩洛”(700页)。

  • 西瓯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西越”。“瓯”又作“呕”,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伊尹正四方令,正南呕。”为分布于南方之西部越人的统称;一说为百越中的一支,与于越、闽越、南越、骆越、滇越并列,分布于

  • 普宁和

    元末明初云南阿迷州土官。彝族。又作和宁。元末承袭阿迷州万户府土官。明洪武十六年(1383),亲自赴京朝贡。十七年,予诰敕冠带,实授阿迷州(治今云南开远县)土官知州。

  • 豪帅

    《魏书》等氐族部落首领的称呼。据《魏书·氐传》所载,氐族诸部“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管辖部落事务,各不相属。魏晋后,多受各王朝官爵,或自封官号,此称渐废。

  • 带州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十年(636,一说十九年),契丹※乙失革部落附唐,唐置是州以安顿。治所在营州(今辽宁省朝阳)界内,隶营州都督府,为唐建契丹17州之一。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

  • 云吉祥

    见“高风英”(1911页)。

  • 甫儿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富伦河卫。永乐八年(1410)二月,女真首领那溪等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使坊河等二卫同时设立,以那溪等19人为指挥等官。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北五虎林河流域。同年七月,

  • 济王

    ①金封爵。皇统(1141—1149)初,辽旧臣萧仲恭得熙宗信任,授世袭猛安,进拜平章政事,同监修国史,封济王。 ②元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大德十一年(1307),成吉思汗弟合赤温后

  • 接龙帽

    苗族头饰。每逢举办接龙祭典时,妇女所戴的一种银冠。帽后部拖有50公分长的银链,上缀铃、花、鸟、蝶等形体的各种银制小物件。顶部有银花、雀等。幅沿周围缀有银铃。全幅所缀银饰品近百种。做工精细。流行于湘西、

  • 牟木土巡检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始祖温天耀,陕西宝鸡人。隋文帝时充当汛营战卒,调征四川西北羌人,结婚生子,故世祖灿沙之后,“生长夷地,话通番语”。唐开元二年(714),灿沙投营。八年中因功授职,“管摄茂南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