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呼儿(尔)、土护家。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散居青海省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及甘肃省积石山、卓尼、永登等地。人口191 624人(1990)操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有的还懂藏语。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族源说法不一,有由古代吐谷浑后裔,融合部分藏、蒙古、羌、汉等族人形成;由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包括吐谷浑人)融合而成;由阴山白鞑靼于元明时吸收部分蒙古人形成;或源于沙陀突厥等。元初受担任官职的西宁州土族人首领统辖。明初,各地土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廷对归附的民族首领,分别封为土司,从此土族地区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治。明末,由西藏四世达赖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因之。1930年于其地设互助、民和二县。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推行保甲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军进攻西大通(今甘肃永登地区),斩决土司鲁允昌。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和三川地区发动的抗粮斗争。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因地而异,或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农牧兼营,后逐渐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但仍保留有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民和一带还有的信奉道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而异,实行火葬与土葬。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刺绣艳丽大方,别具一格。男穿长袍,胸前镶彩色图案,或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妇女穿彩布做成的花袖长衫。解放后,建立民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札萨克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旗

    见“杜尔伯特部左翼汗旗”(962页)。

  • 明善

    见“明禅”(1404页)。

  • 马守应

    ?—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老回回”。陕西绥德人。回族。曾为边兵。崇祯元年(1628),率当地回、汉民起义,与高迎祥等同被推为十首领。转战于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众至数万,被誉为“坚甲铁骑”。

  • 汝罗城

    古地名。故址有二说:或说在今辽宁义县东南王民屯西大凌河对岸;一说在该省北镇县境。唐于此置“汝罗守捉”。为唐代东北重镇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入安东道(府治在今辽阳市)必经之地。

  • 六戎

    戎人中六支的名称。古代史籍对戎人部数记载不一。如《礼记·明堂位》作“六戎”,《周礼·夏官·职方氏》作“五戎”,《尔雅·释地》作“七戎”。此外,尚有八戎、九戎之称。均泛指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各戎。据《尔雅·

  • 丰时

    唐代六诏之一浪穹诏王。乌蛮。为见于史载的该诏第一世王。统辖今云南洱源县一带。卒,子时罗铎立。一说即《张曲江文集》卷13《敕蛮首领铎罗望书》中所云铎罗望祖父郍旁时,亦即《通鉴》卷204《唐纪》所载傍时昔

  • 乡城

    参见“定乡”(1527页)。

  • 河套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陈履才著。乾隆七年(1742)著。手抄本2册。内分6卷:1卷河套建署沿革考;2卷河套建署郡县沿革考;3卷河套边城堡、城口关塞、山川;4卷古迹、物产、边防、边市盐法;5卷、6卷艺

  • 裴满氏

    ?—1149金熙宗皇后。亦作裴摩申氏。女真族。太尉忽达之女。天会十三年(1135),熙宗即位,封贵妃。天眷元年(1138),立为皇后。皇统元年(1141),熙宗受尊号,册为慈明恭孝顺德皇后。二年,生子

  • 带雹

    拉祜语音译,意为“一筒”。解放前云南澜沧县拉祜族地区一种量器。相当于汉族的2升。5筒为1斗,1斗约为6.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