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均田制

均田制

北魏至唐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初,北方经长期战乱,土地荒芜,地籍散乱,严重影响赋役征收。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在实行课农基础上,下诏计口分配空芜土地。凡男15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丁牛1头受田30亩,以4头为限。由于当时施行休耕法,授田一般是2—3倍。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凡身亡,须还田给政府。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给子孙。超过20亩者可卖其余,不足者可买。在缴纳麻布为“调”之地区,男授麻田10亩,女5亩,奴婢相同,年老身死,还田。新附民户,每3口,加宅田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地方官按级给公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及地主原有土地,占有奴婢和耕牛的主人,还可按奴婢和牛数多得土地。与之相适应的田租户调制度规定一夫一妇之户,岁出帛1疋、粟2石,还有力役,而有奴婢8人或耕牛20头,才缴纳同额租调。故均田制虽授给农民一定土地,但获益最多者是鲜卑贵族和中原的世家豪强。嗣后北齐、北周和隋唐皆沿此制,办法略有变更。如北齐为男年18始受田,名目、数量也不同,并对奴婢受田人数进行限制。唐代规定女子一般不受田,男子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不准买卖。但迁徙及身死无力营葬可卖永业田,自狭乡迁宽乡者也可卖口分田。官户受田减百姓口分田之半,王公以下还有永业田,并按级分授给官吏职分田和公廨田。至唐中叶,因丁口滋长,官无闲田,不复给授,均田制逐渐取消。

猜你喜欢

  • 萨满

    我国阿尔泰语系满洲一通古斯语族各民族对其原始巫师的称呼,萨满教亦由此而名。同一语系不同语族中的称呼各不相同,突厥语族称“喀木”、 “巴克西”或“奥云”;蒙古人称其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奥德根”;达

  • 杨崇祖

    南北朝时期阴平国主。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广香孙,※杨炅子。齐建武二年十二月(496年初),父卒。次年正月,受齐封为假节、督沙州军事、征虏将军、平羌校尉、沙州刺史、阴平王。卒于梁天监元

  • 百灵庙暴动

    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在百灵庙举行的武装起义。1936年2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保安队千余官兵由云继先、朱实夫率领举行武装暴动。反对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策划组织伪“

  • 比粟

    ?—680唐代回纥第五代首领。又作比粟、比粟毒、比来粟。药罗葛氏。※婆闰之子(一说为侄)。约唐龙朔元年(661)冬,父卒袭位,率众联合同罗、仆固诸部扰唐边境,诏以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刘审礼、薛仁

  • 蒙古政教史

    藏文蒙古史籍。原名《述说蒙古地区汗统、佛教、高僧、寺庙、文字创制诸源流之宝鬘》,简称《宝鬘》。内蒙古鄂尔多斯部准格尔旗耶喜巴勒登著。成书于藏历第十四胜生周木羊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其内容分3部

  • 惠妃

    见“萧坦思”(1995页)。

  • 朗·贡却结白洛哲

    1773—?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二十八任堪布。藏族。祖籍康区,出生于拉卜楞寺吉哇所属之拉德。由嘉木样二世认定为朗·瑞珠嘉措转世灵童,授沙弥戒,以昂拉格西桑布扎西为师。乾隆四十九年(1784),入经院学习

  • 劳德玛法

    赫哲族对渔猎头人的称谓。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过去赫哲人进行集体捕渔或狩猎,由参加者推出一名年长、辈份大、公正、有捕渔或狩猎经验、威望高的人领导一切事宜,俗称“把头”,赫哲语

  • 失里绵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永乐三年(1405)正月,与※虎儿文卫同时设立,地望亦相近。《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七年九月所设失里木卫,以及正统后所设细木河卫。均作实勒们或实勒们河卫。一说在乌苏里江与牡

  • 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

    抗日战争结束时,部分蒙古族上层组织的政权。以巴彦塔拉盟盟长、伪蒙疆政府高等法院院长补英达赖为首的一小部分蒙古族上层,为维护原有的统治地位和剥削利益,利用一些人,特别是蒙古族青年的民族解放要求,打起“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