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坎儿井

坎儿井

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利用地下水灌溉田地的重要水利设施。亦作坎尔井、井渠等。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皮山、库车和北疆奇台、木垒、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其结构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即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直通地下含水层,作通风和疏浚之用;地下渠道与竖井底部相连,用以集水并导出地面;地面渠道与地下渠道之出水口相联接,将水输往各涝坝。渠道从数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该井在中亚和西南亚干旱地区亦有广泛利用。一些史家认为,井渠法是西汉时由内地传往新疆,后逐渐完善并传向中亚一带;亦有人考证,此法先见于中亚,再沿丝绸之路东移;更多的人则认为,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发明的。

猜你喜欢

  • 西平

    郡名。东汉建安(196—220)中,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县(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相当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北魏废。隋大业(605—618)初,改鄯州置,治所在湟水县(今青海乐都县)。唐武德二年

  • 坳瑶

    瑶族一支系。清康熙朝已向官府纳粮,又称“粮瑶”;又因男子发髻在头顶正中,也称“正瑶”。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南部及东南角。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解放前人口不多,占有山地东西约达百里,南北二三十里不等

  • 邛笼

    羌语“俄鲁”的音译,意为“碉楼”。羌族传统民居。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当时分布于川西北的冉��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今四川羌族和阿

  • 元史纪事本末

    书名。明陈邦瞻撰。27卷。另有4卷本、6卷本传世。卷11《律令之定》为归安臧懋循补写。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对元代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分篇记载。历法推算、科举学校,特别是漕运河渠部分叙述较详。取材不

  • 蛮蜑

    见“蜑”(2257页)。

  • 达尔玛达都

    ?—1753清朝将领。蒙古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固山贝子※喇什长子。尚郡主,封和硕额驸。雍正十一年(1733),率兵赴北路军,击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乾隆二年(1737),封镇国公。八年(

  • 云中旬

    见“独卢金”(1708页)。

  • 金铜信符

    明代颁与甘、青等地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牌照。又称“金牌信符”、“纳马金牌”、“茶马金牌”。“金牌”、“信符”,原是二物,前者以铜制成,长1尺,阔3寸。后者以铁制成,长5寸,阔2.5寸,上镌刻二飞龙,

  • 著帐户

    辽代宫户中身份较低的一种人户。来源有二:一为从诸斡鲁朵户中析出者;二为诸色人犯罪没入者。多充宫中杂役,凡承应小底、司藏、鹰坊、汤药、尚饮、盥漱、尚膳、尚衣、裁造等役,及御帐、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皇太

  • 承安宝货

    金代的银质货币。章宗承安二年(1197)铸造,铤形,分1两、1两半、2两半、5两和10两5种。每两折钱2贯即2千文。传世的有一两半和一两的两种。一两半者呈束腰铤形,通长4.7厘米,端宽3厘米,腰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