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尔寺

塔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为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寺址所在之处,时人据其诞生日的神异传说,初在该地建莲聚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建静修房一座。万历五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弥勒殿。十年(1582),三世达赖喇嘛至青海,驻锡于此,命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等藏族部落头人合力建成此寺。后又经多次扩建,渐成为拥有殿宇、经堂、扎仓(学院)、佛塔、僧舍等古建筑群36座,占地达600余亩,规模宏大,国内外知名的寺院,是喇嘛教僧人和信众向往的圣地之一。历辈达剌喇嘛和班禅均曾在此寺驻锡。清帝历封该寺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等活佛为呼图克图或诺门罕。寺中最大活佛为阿嘉呼图克图。至解放前已传二十一世。历世活佛多至北京,常住雍和宫。最盛时寺僧多达5000余人。寺院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形式、造型新颖。寺内保存有宗喀巴遗物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琳琅满目之法器,千姿百态之佛像和浩瀚之佛经与佛学文献。尤以绘画、堆绣、酥油花,称为“艺术三绝”,驰名中外。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并有印经院一所。寺中政务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下设噶尔克会议和大吉哇。宗教组织由总法台负责,下设总引经师和大僧官,管辖四大学院,各院设有本院堪布,堪布下设格贵(僧官)和经头。较大宗教活动有四大观经法会,燃灯五供节和年终送瘟神活动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双福

    ?—1852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姓他拉氏。道光八年(1828),由护军擢护军校。十年,赴喀什噶尔参与镇压安集延、布鲁特回族起事。二十一年(1841),官湖广督标左右二营游击,参与镇压崇阳县钟人杰反

  • 沙科尔

    门巴族命名风俗。门巴语音译,意为“以周日名命名”。门巴族人习惯上将人头部的七个部位赋以专名,以轮流的方法计算日期,同西历的星期相类似。如头顶称为“达娃”(星期日)、额头为“尼玛”(星期一)、眼睛为“明

  • 渡离江记

    游记。1篇。明董传策(字原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篇专记广西漓江(府江段)两岸景色及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谓:“彼中洞丁招主,往往衅状相通。今昭平建设土巡检司,亦略扼其咽吭。谓宜听诸土官报效,兵自

  • 僧伽

    628—710唐代佛教高僧。葱岭北何国人。姓何。幼年出家,誓志游方。贞观二十年(646)抵西凉府,后至江淮。高宗龙朔(661—663)初年,隶名山阳龙兴寺,渐露神异。寻率弟子慧俨至临淮,建立伽蓝。中宗

  • 乌格齐哈什哈

    ?—1415明初瓦剌贵族首领。又译努克漆哈什哈。克㰅古特(一说即土土扈特)人。原统辖瓦剌诸部。据《蒙古源流》等记载,明建文元年(1399),因额勒伯克汗受绰罗斯浩海太尉诱惑,杀弟哈尔古楚

  • 阿巴岱寺

    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亦称巴伦卧耳哥或巴隆鄂尔果。位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一座帐幕式的庙宇。以供奉首在喀尔喀蒙古传播佛教的阿巴岱汗像而得名。帐幕初在额尔德尼昭寺,后移至库伦,变帐幕为寺。哲布尊

  • 可龙

    阿昌语音译。旧时云南德宏阿昌族地区对父母包办婚的称谓。解放前阿昌族的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但婚姻的缔结大多由父母包办。缔婚前还必须向阿公阿祖神位祝告,祝告时不能听见野兽叫声,若听见称“破口”,不能缔婚

  • 巴塘

    地名。位于理塘以南,东界义敦,南界德荣,西界宁静,北界白玉。古为白狼国地。明为长河西、鱼通、宁远辖地。清初吴三桂据滇时,为西藏所占。有喇嘛寺,由达赖喇嘛委派堪布掌管黄教,拉藏汗委派大小第巴管理地方政务

  • 藏语音译,意为“武士”。《贤者喜宴》载:“所谓桂者,即高等属民从事军务者之称谓”。即“武士”。平时,行使镇压职能,使奴隶不得反抗,战时,则率奴隶参战。奴隶不能任武士(桂)。据敦煌文献载,吐蕃划分桂与庸

  • 库咕笳

    古土族语音译,意为“问答”。土族传统山歌。流行于青海民和县赵木川一带,故又称“赵木川花儿”,亦称“阿呷哟”(土族语,意为“姐姐”)。形式有两句头、三句头和四句头,但其曲调只有三个乐句。唱时采用重复或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