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尔寺

塔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为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寺址所在之处,时人据其诞生日的神异传说,初在该地建莲聚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建静修房一座。万历五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弥勒殿。十年(1582),三世达赖喇嘛至青海,驻锡于此,命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等藏族部落头人合力建成此寺。后又经多次扩建,渐成为拥有殿宇、经堂、扎仓(学院)、佛塔、僧舍等古建筑群36座,占地达600余亩,规模宏大,国内外知名的寺院,是喇嘛教僧人和信众向往的圣地之一。历辈达剌喇嘛和班禅均曾在此寺驻锡。清帝历封该寺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等活佛为呼图克图或诺门罕。寺中最大活佛为阿嘉呼图克图。至解放前已传二十一世。历世活佛多至北京,常住雍和宫。最盛时寺僧多达5000余人。寺院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形式、造型新颖。寺内保存有宗喀巴遗物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琳琅满目之法器,千姿百态之佛像和浩瀚之佛经与佛学文献。尤以绘画、堆绣、酥油花,称为“艺术三绝”,驰名中外。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并有印经院一所。寺中政务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下设噶尔克会议和大吉哇。宗教组织由总法台负责,下设总引经师和大僧官,管辖四大学院,各院设有本院堪布,堪布下设格贵(僧官)和经头。较大宗教活动有四大观经法会,燃灯五供节和年终送瘟神活动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曹元深

    ?—945五代时,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次子。后晋天福五年(940),兄曹元德卒,继任。七年(942),自称“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遣使贡于晋。八年被后晋授为检校太傅,沙州归义军节度使。

  • 施州蛮

    古族名。又称施蛮、施州溪蛮。泛指施州地区少数民族。属溪峒蛮,唐称彭水蛮、汉属武陵蛮。分布地区包括湖北省恩施、宣恩、利川、建始、五峰等地。宋咸平年间(998—1003),朝廷以盐给之,且许以粟转易,首领

  • 慕容威墓志

    唐代吐谷浑人墓志。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刻制。1974年出土于宁夏同心县韦州,今存宁夏博物馆(一说192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存武威文庙)。石方8寸,文盖完好。志上端侧面有粗率的线刻缠枝卷叶花卉一枝,

  • 山东东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金初以宋京东东路改置,治所在益都(今山东益都县)。辖有益都、济南2府,密州、莱州2节镇州,沂州、棣州2防御州,潍州、滨州、海州、莒州、淄州、登州、宁海州7刺史州。各府州共领有53县,

  • 仁喻

    见“仁裕”(315页)。

  • 积石关

    古津名。即今“大河家渡口”。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东距小积石山25公里,隋名临津关,亦称临津城。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击吐谷浑,途经此。唐仪凤二年(677),置积石军,自此

  • 搜山祈雨

    旧时羌族祈雨祭祀活动。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羌地夏季多干旱,祈雨成为经常的宗教活动。祈雨前必搜山,禁止上山砍柴,挖药或打猎,以示顺从天意。禁令一经公布,各寨即联合派人上山巡逻,违者予以谴责和痛殴,直至流

  • 察哈尔正白旗

    清察哈尔八旗之一。由康熙十四年(1675)迁置宣大边外的察哈尔部众及以后陆续来降的喀尔喀、厄鲁特部众合编而成,不设札萨克,由清廷派总管管理。是为总管旗。位于独石口外,东与北接察哈尔镶白旗,西与南抵察哈

  • 仇池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杨氏所建仇池国君主的称号。东晋咸康三年(337),前仇池国君杨毅族兄杨初袭杀毅,并有其众,自立为仇池公,称臣于后赵。后又称藩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晋封杨初为仇池公。此

  • 洗期麻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新分出来的一支彝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巍山、景东、普洱、澜沧、西畴、广南、弥勒、泸西、文山、开远、新平、易门等地。 详见“彝族”(2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