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①古代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对周边各民族的泛称。又常在前加数字“四”,称“四夷”,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夷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后,遂有了以泛指一方族称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来释“四夷”。“”,亦作“裔”,如《左传》定公十年孔丘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正史中的《四夷传》,在一些政典、类书中作《四裔考》。用“”或“四夷”统称周边各民族,常见于先秦文献:《尚书·大禹谟》有“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礼记·大学》:“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秦汉以后,史书虽已以具体的族称来记周边各族的活动,但直到元明时代,一些史书仍以夷或四夷统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包括今一些邻国),如:《论衡·变虚篇》有“四夷入诸夏,因译而通”;《新五代史》以《四夷附录》为汉族以外的诸少数民族立传,《通志》有《四夷传》,《通典》以《边防典·四裔》介绍周边各少数民族,《文献通考》和《续文献通考》等有《四裔考》。“四夷”或“四裔”所概指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包括的具体民族,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和扩大,象东夷在先秦是指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秦汉以后则是指今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等地的挹娄、夫余、沃沮、三韩、东、高句骊、新罗、百济、倭或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等。“”字从“”从“弓”,是猎人的形象,表明古代的夷人,大多以狩猪为生。不过,现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揭示,先秦东夷中一些部族的文化发展水平,已接近华夏族。 ②古代夏族及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许慎《说文解字》在释“”字中也说,“”指“东方之人也”。 ③清代对今中国境外国家的泛称。《清朝续文献通考·四裔考》中列举的四裔,除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外,还有波斯(今伊朗)、土耳其、葡萄牙、英吉利、和(荷)兰、法兰西、丹麦、瑞典、那(挪)威、比利时、德意志、瑞士、美利坚、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刚果、智利、塞尔维亚、俄罗斯等。 ④19世纪中叶前后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如称外国侵略者为“外夷”、“夷人”,在鸦片战争中称英国侵略者为“英夷”。

猜你喜欢

  • 四角

    东汉时匈奴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四种官职的总称。《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为单于下职位最高者,辅佐单于,执掌军政事务。均由单于子弟担任。其

  • 安德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皇庆二年(1313),世祖第九子脱欢子不答失里受封。

  • 博勒混

    明末西藏地方政府及四世达赖加封给土族地区部落头人的职衔。明万历三十年(1602),青海互助土族地区13个头人进藏觐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四世达赖分别授以土官,其中3人被封为此官职,即达拉博勒混(藏族),

  • 宇文测

    西魏大臣。字澄镜。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宇文泰族子。少好学、性沉稳。初为北魏殿中侍御史,累迁司徒右长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帝元恪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元修(532—534)继位后,晋广川县

  • 章文轩

    1886—1946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人。蒙古名扎木扬什拉布。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人。曾在青海塔尔寺学藏经,后返回本旗,为鄂托克旗阿拉庙活佛。1923年,参加鄂托克旗诸“独贵龙”(牧民反封建斗争的组织)

  • 讹都斡

    见“萧讹都斡”(2001页)。

  • 悦般州都督府

    唐代设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龙朔元年(661),以石汗那国艳城(位于今兴都库什山麓)置。以其王为都督,职位世袭。下辖双靡州。隶安西都护府管辖。

  • 辽天祚帝

    见“耶律延禧”(1309页)。

  • 苟颓

    ?—489北魏大臣。代人。鲜卑若干氏。内行长洛拔子。性寡言厚重、严毅清直,武力过人。初为中散。后扈从拓跋焘南征,为前锋都将。以健勇,每战俱身先士卒,赐爵建德男,加宁远大将军。还,迁奏事中散,典凉州作曹

  • 黑水

    古水名。因水色微黑而得名。中国境内以黑水命名之江河甚多,史载东北地区之黑水,即今黑龙江(一说为今松花江在古代之异名)。勿吉、靺鞨7部中的黑水部(后称黑水靺鞨),即因居该水流域而得名。唐代亦称望(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