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

辽代契丹族创制的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创契丹大字。其后,太祖弟耶律迭剌为更适合契丹语单词多音节和用粘着词尾表示语法关系的语言特点,又创拼音式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的字形结构均仿汉字。辽代和西辽及金朝前半期两种文字均通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元末明初,逐渐成为无人可认的死文字。辽代,契丹文著述甚多,并译汉籍多种,今俱失传。现存资料主要是本世纪出土或发现的金石等文物。有两种类型,均竖行写,自右向左移行。一种以辽太祖陵纪功碑残石和《萧孝忠墓志》为代表,每个字都逐个分开写,笔划较简。另一种以辽庆陵出土《道宗哀册》和《宣懿皇后哀册》等帝后哀册为代表,是拼音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单词,分别由1至7个不等的原字拼成,两个原字以上的合成字的原字排列顺序一般为先左后右,二二下推,倘原字数为单数,则末一原字居下边中间。原字都是音节,但有时呈音素状态。拼音时有重合元音现象。一般学者认为,前者为契丹大字,后者为契丹小字。对大字的解读进展不大。对小字的解读近年获较大进展。主要著述有《契丹小字研究》。

猜你喜欢

  • 舒通阿

    ?—1836清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赫舍里氏。嘉庆元年(1796),任前锋,随将军恒瑞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后升佐领。十八年(1813),随西安副都统富僧德赴河南,于道口、滑县镇压天理教起义;继于司寨

  • 外差

    藏语“其差”的意译。※内差的对称。泛指旧时西藏人民依附于各农奴主、被分予少量分地的农奴,向原西藏地方政府支付的一部分负担。包括兵差和普通外差两种。前者指向封建政府所服兵役。后者主要指农奴按照政府开具的

  • 察罕诺门汗

    见“阿旺洛桑丹白坚参”(1251页)。

  • 乞剌斯八斡节儿

    1246—1303元代乌思藏高僧,成宗帝师。又作合剌思八斡节而。出身于萨迦寺之东院。初从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学经,随侍左右,至元十七年(1280),八思巴在乌思藏圆寂,受萨迦诸僧众推选赴大都告丧。至元三

  • 健驮逻

    见“乾陀罗”(1982页)。

  • 可可贝勒旗

    见“和硕特西后旗”(1451页)。

  • 邕州排水渠

    水利工程名。唐景云年间(710—711)兴建。以邕州(今广西南宁)常因洪水泛滥成灾,邕州司马吕仁高倡议在邕州南岸开凿此渠,分郁江水南流。既防止郁江水患,又利南岸农田灌溉。

  • 胡塔梁

    见“骨咄”(1660页)。

  • 速把亥

    ?—1582明代蒙古内喀尔喀巴林部首领。蒙文史籍称卫征索博该、达尔汉诺颜,汉籍又译苏不害、速不亥、速卜亥、苏把亥、速不害、苏巴海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子※阿尔楚博罗特孙,※虎喇哈赤次子。嘉靖(1

  • 策旺诺尔布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镇国公※托多额尔德尼嗣子。初授侍卫,擢内大臣、上驷院卿,兼蒙古正黄旗佐领。康熙五十一年(1712),袭札萨克镇国公。五十五年(1716),因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