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孟森

孟森

1886—1937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致力于明清史研究。成就卓著,超越前人,受到国内外史学界推崇。治史首重官书、正史,认为真正的史料,必推某一朝本纪、列传及有关志书等,而謏闻野记,不足“专据”。研究中“自以正史为骨干”,对朱元璋的开国规模,作出详尽考订、评述。主张实事求是,从实从史而论,特别对清初女真人脱离明朝后,在建国,发展和壮大过程中,极力回避,隐没努尔哈赤及其祖先臣属于明朝的史实。在认真考订的基础上,有力地揭露了清代首次文字狱,庄氏“明史案”的实质和官修明史“不足传信”的原因。考订精当,评议公允,被史家赞为“用力最勤,著作最富”,体现了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作了前人和同代人不敢或不曾作过的正史工作,指出读《明史》者负有“纠正之责”。尤其对崇祯皇帝,评其“独具卓识”,有念民之心,而无益民实政的评议,史家称其持论“极为精粹深刻”,公允确当。余如《八旗制度考实》、《建州卫考辨》等文,亦体现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考订功夫。曾深入研究清代边疆问题,精辟地剖析乾隆朝以前“日有进取”,乾隆朝以后“日有放弃”的态势,指明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大势。主张治史既不“厌薄”前朝,亦要“尊重现代”,提倡古今并重。著有《明清史讲义》、《明清史论著集刊》、《明元清系通纪》、《满洲开国史讲义》和《清朝前纪》等书。在明清史研究领域多有创建,贡献突出,为后世史家治学树立了良好榜样。

猜你喜欢

  • 三模合

    蒙古国将领。又译三木合、三合。散只兀氏。以勇猛著称,享“拔都”(勇士)称号,故又称三模合拔都。随成吉思汗征金。太祖九年(1214),以金帝迁都汴京(今开封),奉命率契丹降将石抹明安等,与哗变归降的金乣

  • 沈水

    即“小辽水”(150页)。

  • 茈扒

    傈僳语音译,或称“茈扒时”,意为“麻氏族”。旧时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氏族图腾名称之一。即以麻为氏族图腾。传说因该氏族成员善于种麻和织麻布,故名。麻氏族成员把“麻”作为自己的姓氏和本氏族的标志。

  • 都沁·都尔本

    明代全蒙古的统称。蒙古语音译,意为“四十四”。汉语译作“四十四部”、“四十四万户”、“四十四万人众”等。实为概数,非指具体户数或人数。当时蒙古人习惯称东蒙古(鞑靼部)为“都沁”(四十万),称西蒙古瓦剌

  • 盛熙明

    元朝后期学者、书法家。畏兀儿人。先世居曲先(今新疆库车),后徙豫章(今江西南昌)。精通本族语言文字,又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史称其“清修谨饬,笃学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国书”。曾备宿卫,后任奎章阁书史,预

  • 顾鲁

    ?—1651清朝将领。察哈尔部人。蒙古族。父图尔奇叶尔登率众归后金,授三等副将世职。天聪八年(1634),父卒袭职。崇德元年(1636),从征明,败明巡抚袁应泰兵。又从征克什克腾。六年(1641),围

  • 转世

    又作“转生”、“化身”。喇嘛教首领的继承制度。本于佛教灵魂转世、生死轮回之说,上自达赖、班禅,下至呼图克图等,皆能不昧本性,身死后,寄胎转生,复接其前身之职位。始于噶玛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噶玛拔希(12

  • 协邦木

    藏语音译。※封地文书(萨兴噶登)之一种。指原西藏地方政府时代,由达赖喇嘛或摄政盖印颁发的、写明某地或某领主产权及应负担和应减免差役、租赋的文诰。参见“萨兴噶登”(2010页)。

  • 防守尉

    官名。清代驻防旗兵官之一。专城官(一城中首席官),正四品。属官设防御、骁骑校等。畿辅设此职者有宝坻、东安、采育、固安、雄县、良乡、霸州,此七地各设一员。管内例应上达之事,即由该职直达兵部。密云副都统兼

  • 郿州

    渤海王国置。因近湄沱湖(今兴凯湖)而得名(郿与湄,或说相通,或说郿为湄之误)。为安远府所辖4州之一。州治故址一般认为在今兴凯湖东,一说为朝鲜平安道之买州。辽灭渤海后废,其民似未被迁往他地,后成为辽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