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

部族名。明代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部之一。建州、建州左、建州右3卫女真人的泛称。清皇室本支。元末明初,斡朵里(在海西江与牡丹江西岸,依兰对岸马大屯)、火儿阿(即牡丹江,今桦川以东之地)、托温(今汤旺河口汤原)三万户女真部落。洪武元年(1368),火儿阿等部首领迁绥芬河流域,地属渤海(唐地方政权)率宾府华、益、建三州之建州地,故名。明永乐元年(1403),设建州卫,封阿哈出为指挥使,领毛怜卫部众。斡朵里部迁东开原、毛怜等地,辖训春(今珲春)江至东林城及图们江地区,即今吉林省珲春、黑龙江省宁安等地区。十年(1412),首领猛哥帖木儿,受明廷招服,设建州左卫,合雨卫及毛怜卫,统称建州女真。正统(1436—1449)初,先后迁至辽宁省苏子河灶突山东南浑河,今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镇(清兴京)地区居住,并分建州左卫为左、右2卫,合建州卫,史称“建州三卫”。辖域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至长白山东、北麓及邻朝鲜,南至鸭绿江(即三江月虎城),西至辽东边墙,北达松花江上游。在女真各部中,生产最发达,以农业为主,牧畜、射猎、采集为辅。“善缉纺”,手工业向专业化发展。属部有苏克苏护、浑河、董鄂、哲陈,完颜等建州五部及鸭绿江、朱舍里、讷殷等长白山三部两大集团。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一年(1583—1593)间,被建州左卫首领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原有女真古伦、夹温(金即爱新)、高、括儿牙、奚滩、朱胡、甫亦莫、奥屯、云、暖秃、南突等金代遗姓和黄佳、洪吉理等数百姓女真及蒙古、汉人,尽皆归顺,构成满族民族共同体的核心部分。

猜你喜欢

  • 元代汉语白话

    又作元代汉语、元代白话。元代部分汉文文献中一种表达当时汉语白话的特殊体裁。元代敕旨文告等传世的汉文文献直译自蒙古文文献,而此类蒙古文文献又多有以蒙古语转译自汉文辞句者,故在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方面形成

  • 大仁秀

    ?—830渤海国第十世王。简王※大明忠从父,高王※大祚荣弟野勃四世孙。唐元和十三年(818)明忠死,权知国务,是年受唐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改年号建兴。十五年,唐加授金紫光

  • 树洛干

    390或394—417晋代吐谷浑王。吐谷浑氏。※视罴子。晋安帝隆安四年(400),父卒,以年幼,由叔乌纥堤继为吐谷浑王。后自称世子。义熙元年(405),吐谷浑遭西秦乞伏乾归袭击,乌纥堤兵败走死后嗣立,

  • 阿噶巴尔济

    1423—1452明代蒙古济农(亲王)。孛儿只斤氏。元裔※阿寨台吉次子,岱总汗※脱脱不花弟。初随兄与瓦剌领主脱欢、也先合作,对抗东蒙古(鞑靼部)太师阿鲁台。正统三年(1438),兄弟攻杀东蒙古的阿岱汗

  • 炒伍侕尀

    见“粆离尀”(1944页)。

  • 德宁县

    见“德宁路”(2519页)。

  • 御制喇嘛说

    乾隆帝论述喇嘛教宗旨及清廷对该教所持政策的文章。乾隆五十七年(1792)撰。《卫藏通志》卷首有载该文首释“喇嘛”一词含义及清廷沿元、明旧制加封其宗教领袖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号。继述兴黄教以安蒙古、

  • 借地养民

    清廷允许开放蒙地以消纳内地过剩农业人口的权宜措施。清廷原禁止汉族农民进入蒙古地区开垦土地,后因内地灾荒,大批贫困农民流入蒙古地区寻求生计,乃稽弛禁令,允许暂留,从事耕地,谓之为“借地养民”。《皇朝续文

  • 校尉

    官名。始设于汉代。职位略低于将军。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总称八校尉。西域所置校尉,主司屯兵,如戊已校尉、使者校尉等。汉以后,历朝皆置此官。唐以后,则用为低级武散官之号。明清则

  • 乌也

    ①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没有瓦里。乌也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瓦里。是词语亦作人名,《辽史·奚和朔奴传》:“子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