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怨军

怨军

契丹亡国前临时组织的一种军队。北辽时改称“常胜军”。天庆三年(1113),※完颜阿骨打为※女真首领后,女真始兴,迅速壮大,次年,起兵反契丹,攻城占地,连连获胜。五年八月,天祚帝发大军亲征,欲一举灭女真,大败,损失惨重。次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等又纷反自立,局势严重,辽东饥民诸多,天祚帝纳谏,令素有人望的燕王※耶律淳(天祚帝叔父)招募流民,组成“怨军”(一说组成于天庆七年九月),得2.8万余人。以所募州为号,募自宜州者谓前、后宜营;自锦州者曰前、后锦营;自乾、显者曰乾、显营;又有乾显大营、岩州营,共8营。建怨军八营都详稳司以掌之。是军组成后,因军需供应困难,军心不稳,接连出现反叛,统帅抱怨:“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金人,而屡怨于我家。”(《契丹国志》卷11)天庆七年(1117)十二月,与女真军战于蒺藜山(今辽宁阜新北),大败。至保大二年(1122)三月,天祚帝西逃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与南京(今北京)失却联系,驻南京臣将持怨军拥耶律淳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是为北辽。于时,怨军改名“常胜军”。十二月,女真攻南京,郭药师率该军大部投宋。金天会三年(1125)十二月,郭药师战败降金,次年二月,金明令此军解散。

猜你喜欢

  • 奔睹

    即“完颜昂”(1144页)。

  • 瓦寺土司差役碑

    记载羌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碑刻。清咸丰三年(1853)九月二十四日,四川茂州直隶州汶川县(今四川汶川县)正堂奉上司批准同瓦寺土司十八寨及县绅士保甲公立。该碑详定瓦寺各项差役条规事项,具体规定各塘土兵每年应

  • 拓跋弗

    ?—294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孙,※拓跋沙漠汗之少子。西晋惠帝元康三年(293),继叔拓跋绰管辖拓跋部。史称其“聪哲有大度,为诸父兄所重,政崇宽简,百姓怀服。”在位一年卒,叔拓跋禄官继之。道武帝

  • 亏容甸长官司

    元明哈尼族土司。明属临安府。今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唐归铁容甸部。元初,部长阿附(哈尼族),世守兹土,隶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授正长官,世袭。改隶临安。治今云南红河县东南下亏容。其

  • 刀钧安

    1847—1876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同治三年(傣历1226年,1864),往游缅甸阿瓦,五年(1866)方回,继车里军民宣慰使职。至十三年(1874)得清廷批准,

  • 缘斯

    春秋时长狄鄋瞒的酋长。《左传》载,鄋瞒酋长为兄弟5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斯。初服属于赤狄,作战勇猛,为北狄联盟的军事主力,活动于今山西临汾、长治,东至山东边境的山谷间。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

  • 周行逢

    ?—962五代末宋初官员。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少不事产业,以骁勇累迁裨校。后周广顺二年(952),乘楚王马氏兄弟争国,朗州乱,与节度副使王进逵、行军司马何景真率舟师破潭州,据其城。三年,领集州刺

  • 十二部问答歌

    布依族古歌。流传于贵州望谟、罗甸等地。由《起头歌》、《天地歌》、《山水歌》、《人姓歌》、《相请歌》、《月亮歌》、《想念歌》《送信歌》、《定情歌》、《逃难歌》、《告状歌》、《变身歌》12部构成,全部采用

  • 浇河

    郡名。古西羌所居。东晋时,后凉吕光置浇河郡。寻为南凉秃发乌孤所取。后入吐谷浑境。北周建德五年(576),移治黄河南浇河故城,改为廓州。隋大业初,复为浇河郡,寻亦废。故治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东南。

  • 雍宁

    西夏崇宗李乾顺年号。1114—1118年,凡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