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赉诺尔古墓群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南约5公里的木图那雅河东岸坡地上。面积约500余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清理30余座古墓,根据出土遗物和古墓埋葬制度、棺木结构,结合历史地理研究,属东汉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的墓群。出土文物中具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褐色手制陶器、骨器、弓镞、桦树皮盖、铜釜以及飞马、鹿纹等铜牌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南约5公里的木图那雅河东岸坡地上。面积约500余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清理30余座古墓,根据出土遗物和古墓埋葬制度、棺木结构,结合历史地理研究,属东汉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的墓群。出土文物中具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褐色手制陶器、骨器、弓镞、桦树皮盖、铜釜以及飞马、鹿纹等铜牌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仡佬族丧葬习俗。埋葬死者之前举行的一种舞蹈仪式。多在安葬前一日行之。舞者三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竿、舞丝刀,边跳边唱。盛行于贵州遵义、仁怀等地。
①北燕冯跋年号。409—430年,凡22年。 ②南北朝时期柔然伏古敦可汗豆仑年号。485——492年,凡8年。 ③辽圣宗天辅皇帝耶律隆绪年号。1021——1031年,凡11年。 ④(?——约1425)
书名。唐代段成式撰。前集20卷,分玉格、贝编、尸穸、诺皋、动植等30篇。续集10卷,分贬误、寺塔等6篇。琐闻杂事,分类记载、道佛人鬼、灾祥灵异,无不具备。体例略似西晋张华《博物志》,而内容则较繁杂奇兀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又名《冈上志》。作者佚名。据考此书成于清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约1722或1723年左右)。不分卷。内容分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寺院、街巷、人物、儒林、隐逸、名师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
见“耶律神独斡”(1327页)。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本部左翼中旗之东。东至西雅博克,西接额尔沁乌苏,南抵乌兰商达,北达庞克尼屯。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林盟。康熙五十八年(1719),析多尔济阿喇布坦所辖人户别为1旗,令成衮札布辖之
即“戈什哈”(283页)。
见“十姓”(8页)。
参见“弓力”(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