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达
土族语音译,意为头饰。民和土族称为凤凰头。民国初年土族妇女的头饰。流行于今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分吐浑扭达(又记为托欢·扭达,汉语称干粮头,形似圆饼)、捺仁扭达(汉语称三叉头,形似三支箭)、适格扭达(汉语称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汉语称铧尖头和马鞍撬)、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其中以吐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史载吐谷浑妇女“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后人多依此,土族妇女保留着吐谷浑妇女的头饰,说明与吐谷浑的历史渊源。1938年后失传。
土族语音译,意为头饰。民和土族称为凤凰头。民国初年土族妇女的头饰。流行于今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分吐浑扭达(又记为托欢·扭达,汉语称干粮头,形似圆饼)、捺仁扭达(汉语称三叉头,形似三支箭)、适格扭达(汉语称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汉语称铧尖头和马鞍撬)、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其中以吐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史载吐谷浑妇女“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后人多依此,土族妇女保留着吐谷浑妇女的头饰,说明与吐谷浑的历史渊源。1938年后失传。
辽代山名。又作陉头、凉陉。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沽源县南。一说即今赤城县独石口外东黑龙山;一说在今万全县南之炭山。为有辽一代契丹皇帝避暑游猎常往之地。山上建有凉殿,《辽史》不乏帝率群臣幸此山清暑行猎的记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安穹南宗寺”、“安俊寺”等,藏语称“南宗桑俄合丹吉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在青海尖扎县。为青海地区古老之宁玛派寺院。历史上与今海东之夏宗、普拉央宗和海南之智革尔贝宗,同称
1900—1961近代文史学家。安徽安庆市人。回族。幼家贫,辍学,肆业于安徽省法政学堂,先后从名师杨亮甫等人习文史及天文、历法、数学,阿拉伯文和《古兰经》等,曾任教于安庆清真小学、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和
满语音译。“巴牙喇”意为“护军”;“壮大”亦作“壮达”等,意为“十人首领”。清初巴牙喇营所设什长。后金天命(1616—1626)初,每10名巴牙喇之中选1人立为额真,给旗一面,因称小旗额真。后随八旗官
见“纳速卫”(1270页)。
明代茶马法之一。又称“召商中茶”。洪武(1368—1398)初年,因明廷急需马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河州(今甘肃临夏市)、洮州(今甘肃临潭县)等地,又于其处置茶仓四所,令商人于产茶地买茶
?—333十六国时期后赵宗王、将领。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后赵主石勒子。石勒称赵王后,官司州刺史。晋太宁二年(324),击杀前赵河南(一作河内)太守尹平于新安。南下攻晋许、颍,陷
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县)。隋改雕阴郡,唐复置,多次移治,曾改为上郡。隶夏州定难军,五代后党项据其地,宋时与西夏多次争夺,相继据其地。宋熙宁三年(1070)废为绥德城,隶延州,元符二年(
党项羌拓跋部首领。拓跋守寂孙,拓跋朝光子。唐贞元初任夏州刺史,贞元二年(786)为吐蕃进攻所逼率众退走。后任唐银州刺史。死于元和时(806—820)。
达斡尔族的传统食品之一。稷子米的一种。达斡尔语音译,达斡尔族旧时吃的稷子米,将稷子加工成米有两种方法,此为其一,即将稷子直接碾磨而成。与另一种经蒸过的稷子米“敖斯莫”不同,有粘性,除作干饭外,还可作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