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宁寺

普宁寺

①藏传佛教寺庙。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政府为庆祝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迎接蒙古各部王公朝觐而建。庙座北面南,依山成势。形制融汉藏样式于一体。前部布列山门、碑亭3座,镌乾隆御制《普宁寺碑文》、《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皆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左右为钟鼓楼。继进为天王殿5楹,大雄宝殿7楹,供三世佛、十八罗汉。从殿后盘道而上,为大乘之阁,高36米。内供世界最大木质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8米,重110吨。阁四周有五色浮屠,分列四大部洲,构成曼荼罗格局。4角复有一喇嘛塔,代表佛教四智。雄伟壮观。今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藏传佛教寺庙。蒙古语称“图格默里阿木尔吉古鲁赫齐苏默”。位于喀尔喀蒙古科布多(今蒙古国吉尔格朗图)。清政府拨银万两,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成。红色围墙。山门有四大天王巨大塑像。佛殿北墙立有佛祖宗喀巴及观音像,两侧分立16尊“乃丹”(即罗汉)。寺内有乾隆皇帝敕立的石牌两块。喇嘛来自厄鲁特及明阿特旗。惇多克格隆任达喇嘛。为札萨克图汗部及赛音诺颜部纳鲁班禅呼图克图、札拉军札呼图克图及伊拉古克散呼图克图轮流驻锡之所。经费由科布多地区提供。同治十一年(1872),回民起义时遭到破坏。

猜你喜欢

  • 祁黎山

    古山名。所指过去有人推测在今西辽河南源老哈河西南。南北朝时,从东北重镇和龙(今辽宁朝阳市)至勿吉族境,经此山。

  • 兴圣宫

    契丹王朝所置宫卫名。契丹语称作“女古斡鲁朵”(“女古”意为“金”,“斡鲁朵”意为“宫”)。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所置宫卫。宫卫制是契丹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辽史·营卫志》:“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

  • 宣慰使

    官名。唐代始置。元和十四年(819),命杨于陵为淄、青十二州宣慰使。元置宣慰司,设宣慰使掌军民之务,分道总理郡县,行省有政令则为布告于下,郡县有所请则为上达于省,类似今地区一级机关之主官。有边陲军旅之

  • 阿虚部落

    清代甘孜色达草原果洛藏族支系。明末蒙古占据果洛地区,果洛部落被迫向东南农区迁移,其中一部分在阿虚骨系第三代头人阿虚晋巴加率领下,移居今阿坝多柯河畔,其后裔遂以阿虚为部名。共传13代,历数百年。明末清初

  • 石抹怀忠

    即“萧怀忠”(1995页)。

  • 隆基

    辽末渤海后裔高永昌所建反辽政权大渤海国(一称大元)之年号。一作“应顺”。辽天庆六年(116)正月至五月(中有闰正月),凡6月。

  • 托河路协领公署

    见“托河路”(752页)。

  • 董蛮

    见“马湖蛮”(178页)。

  • 八不罕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皇后。又译八八罕。蒙古弘吉剌氏。按陈孙威靖王斡留察儿之女。初为晋王也孙铁木儿王妃。泰定元年(1324),册为皇后。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卒,与权臣倒剌沙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 茂崖

    西夏职官末品封号。西夏语音“迷耿”。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有“武孝恭敬东南姓官民地忍”称号。下有论予、功有、友要、善定,涨满等5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