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种羌
※东羌的一支。居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县境)、上郡(治今陕西榆林县东南)。东汉永初年间(107—113),参加羌民大起义。永宁元年(120),从上郡出发,转战于河西张掖等地,被汉护羌校尉马贤击败,死1800人,被俘1000余人,余众悉降。延熹四年(161),以汉官吏肆意索取,擅杀降羌,结西羌首领零吾等复起兵,攻并州、凉州及三辅等地。次年,攻张掖、酒泉,及皇甫规出任使匈奴中郎将,驻西河美稷(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其首领滇昌、饥恬等率众10余万口诣规处降。
※东羌的一支。居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县境)、上郡(治今陕西榆林县东南)。东汉永初年间(107—113),参加羌民大起义。永宁元年(120),从上郡出发,转战于河西张掖等地,被汉护羌校尉马贤击败,死1800人,被俘1000余人,余众悉降。延熹四年(161),以汉官吏肆意索取,擅杀降羌,结西羌首领零吾等复起兵,攻并州、凉州及三辅等地。次年,攻张掖、酒泉,及皇甫规出任使匈奴中郎将,驻西河美稷(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其首领滇昌、饥恬等率众10余万口诣规处降。
1177—1206西夏第六代皇帝。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仁宗李仁孝长子,母罗氏。17岁即帝位,改元天庆元年(1194),行附金和宋之策,受金册封为夏国主。三年(1196),不允其族弟越王李仁友子李安全
见“孝庄文皇后”(1016页)。
古地名。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设置,管理渭水上游绵诸、邽、冀、䝠、狄等戎。治所初在陇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天水郡以后,东部属县归天水郡,西部属陇西郡,郡治移至狄道(今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洮尔河卫。据《明会典》载,为“正统后继置卫”之一,一说置于永乐(1403—1424)初年。天顺五年(1461)十一月,命该卫故指挥佥事阿路秃之子塞兀得袭职。塔儿河清代
唐代在西域设置的羁縻机构。高宗显庆四年(659,一作上元中),以旧疏勒国归附,置府。辖地位于今新疆喀什等地。下辖15州。仪凤(676—679)年间,为吐蕃占领。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武威道总管王孝
满语音译,即一金斗粮米之意。原指清皇室各内管领下食月米之人,亦泛指内管领下全体满、蒙、汉等族男女。清制:皇家的轻重劳务,概由内务府所设30管领下人供役,以正副管领各30员执掌其事。王公府、公主府、盛京
见“寿福总管府”。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党的领导机关。1942年10月,由绥察边区党委与雁北地委合并成立。工委机关驻偏关,直接受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高克林任书记,胡全任副书记,白成铭任组织部长,苏谦益任宣传部长,曹振
书名。又名《满清宫廷秽史》。清末陈去病(有妫血胤)撰。2卷,附《吴三桂借兵始末记》等,光绪三十年(1904)成书。上卷记满洲世系等,下卷杂记清朝历代旧闻轶事,揭露统治者的暴虐淫秽。有光绪三十年刊本。对
元朝地方官署名。世祖至元九年(1272)定都大都后,和林成为元朝治下的地方行政区划,立和林转运司。约至元十九年,改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军民、城郭、工局、仓廪、屯田、驿站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