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洋阿尔巴特之战

洋阿尔巴特之战

清军与张格尔叛军的一次战役。道光七年(1827)二月六日,清扬威将军长龄率清军主力自阿克苏出发,经阿里克(今洋瓦里克)、巴尔楚克、树窝子,于二月二十二日抵大河拐,拟全面反击张格尔军。旋粮尽,杀疲驼羸马以食。张格尔闻讯,以兵3000往诱,而将主力2万余聚伏于洋阿尔巴特高阜,依冈横列。翌日,清军追至,张格尔恃人多势众,欲自冈顶下压。长龄分兵3路,自将中军,使武隆阿、杨芳为左右翼,同时发起进攻,夺其冈阜。叛军初犹奋力死战,后慑于清军强大攻势,纷纷溃窜。清军直追至排尔巴特始还。是役歼敌万余名,生擒3200余名。

猜你喜欢

  • 黑的儿火者

    ?—1402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蒙古族。※秃黑鲁帖木儿汗幼子,1365年,※朵豁剌惕部※异密※哈马鲁丁屠杀秃黑鲁帖木儿汗后裔时,被朵豁剌惕部异密忽歹达之母救出,幸免于难,先后隐

  • 宇文招

    ?—580北周宗室、大臣。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又名豆卢突。周文帝※宇文泰子。史称“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西魏恭帝三年(556),封正平郡公,邑1千户。武成元年(5

  • 普米语

    我国普米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宁蒗、丽江等县,四川木里、九龙、盐源等县部分藏族也使用普米语。使用人口共有5万左右。普米语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各分3个土

  • 却英多吉

    1604—1674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世活佛。又作噶玛巴·却英多吉。藏族。生于青海果洛堪希塘。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被迎入寺院学经。次年,举行戴冠典礼,随巴卧祖拉嘉措在拉钦寺受戒,得阅甘珠

  • 七觉士

    亦译“七初子”、“初七觉士”、“七聪慧者”等。是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年在位)时,随莲花生和菩提萨最早出家的7名吐蕃僧人。其名称在藏史中所载不一,《贤者喜宴》记载是:拔赤斯、拔塞

  • 阿禄

    ?—1874亦称“阿碌”。清代台湾高山族抗日首领。台湾南部琅峤牡丹社头人。高山族。同治十年(1871),琉球土人船只于台湾南部北瑶湾触礁,船员于牡丹社附近登陆,为当地高山族人误杀。琉球当时本属中国领地

  • 龙鸟支离

    苗族古歌。流行于广西大苗山地区。歌名为苗语,汉意为“向河上游迁徙”。是广西苗族的迁徙史诗。歌词反映其迁徙的原因有:“种麦子七年长不大”,“失火烧了寨”,“欠了官府捐税”等。其迁徙路线中指出的地名,如柳

  • 达赖喇嘛十世

    见“楚臣嘉措”(2349页)。

  • 德荫堂集

    书名。清阿克敦撰。全书14卷。成书于乾隆朝。内容多为有关清史的著述。惟卷13《初使准噶尔奏》,卷14《再使准噶尔奏》为作者于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三年(1738)先后两次往伊犁会见噶尔丹策零的疏

  • 牙署

    即“牙书”(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