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独乐寺

独乐寺

俗称大佛寺。契丹时期重建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天津蓟县城西西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时期无考,建筑学专家梁思成以为“至迟亦在唐初。”(《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现存主要建筑山门与观音阁为辽圣宗统和二年(984)所建。山门高10米,面阔16.63米,为单檐庑殿式。因台基低,斗拱大,出檐深远,脊端鸱尾形制遒劲,给人以庄严稳固之感。两侧为高4.5米的护承力士塑像。过山门则是主体建筑观音阁,高22.5米,面阔20.23米。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座;实为三层,中间有一结构暗层。斗拱复杂,有24种式样。外檐柱头出四跳,显示出建筑物的挺拨高昂;内伸至三架梁下,用杠杆原理减轻檐头承重,反映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梁氏称:“实为研究我国建筑演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建阁以来,历经20余次地震,《宋史·五行志》:“嘉祐二年(1057),雄州北界幽州大地震,大坏城廓。”《元史·五行志》:“至正十六年(1356)春,蓟州地震,凡十日,领四县亦如之。”《蓟州志》:康熙十八年(1886),平谷、三河一带发生八级地震,县城内“官廨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蓟县,城内白塔震裂,水塔倾倒,此阁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稳定与牢固。阁内立有一高16米的观音菩萨塑像,直通三层,为我国现存最大古泥塑之一。因其头上尚有10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两侧胁侍菩萨等姿态优美,亲切感人,为典型契丹时代塑像。

猜你喜欢

  • 滚井

    布依族的一种安葬仪式。流行于贵州南部、西南部地区。布依族民间在安葬死人时,当棺木入土前,阴阳先生在墓坑里撒一把米,用朱砂在坑底正中处画一个“八卦图”,再把一只活公鸡放进墓坑,待鸡跳出坑外,乃加烧纸钱,

  • 司曹

    藏语音译。原西藏地方政府官职名。代理※司伦。职权与司伦同。1950年冬,西藏和平解放前夕,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被以摄政大札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扶持南逃亚东,※噶伦多随之而去,由留在拉萨的仔本鲁康娃

  • 阿哩克喇嘛

    见“阿兴喇嘛”(1222页)。

  • 韩沙班

    明代撒拉族※下六工土司始祖。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早年协助长房管理“外姓五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一作三十一年),以整顿茶马案功,赐金牌一面,协助土司副千户办茶马事务,授百

  • 散答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后改汉姓曰骆。

  • 树者

    敕勒袁纥部首领。其部原居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后屡为北魏所破,部分迁入漠南。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北魏征发四镇敕勒征南齐,因敕勒之众不愿随魏军南征,遂推其为首领,聚众举兵,欲北投柔然,击败前

  • 洛提

    撒拉语音译,俗称“牛皮鞋”。旧时青海循化等地撒拉族男子穿用的鞋。用生牛皮手工缝制,先将牛皮润软后剪成所需要的规格,用鞋带粗的皮绳将口抽搐收缩成包子状,里面装草取暖,晴雨两用,具有简便、结实、耐穿、防湿

  • 三征三岩

    清朝征讨三岩的战争。三岩位于西藏东部与四川交界处,为由川入藏的要路。其头领屡唆众劫掠官兵、商旅,梗阻通道,清政府为确保由川入藏之路畅通,曾多次用兵征讨,其中重要者有三次:(1)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嘉堪庆·洛桑尼玛

    ?—1757清代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出生于朗加之麦宝东氏家。初以抄写经卷为生,后至静修禅院扎西奇寺从喇嘛瑙吾活佛出家为僧。入隆务大寺经院勤学。后赴夏琼寺、塔尔寺、佑宁寺等之法相学院立宗辩论,在隆务大

  • 尸方

    见“人方”(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