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塔寺

白塔寺

又称妙应寺。在北京市,以元代在寺内建有藏式佛塔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敕命于大都之辽代所建舍利塔故址上建造一座佛塔以镇都邑,由帝师八思巴延请尼泊尔国工艺师阿尼哥设计督造,历时8年而成。又于白塔周围辽寺故址上兴建大圣寿万安寺,历时10年而成。元末,寺毁于火,白塔独存;明天顺元年(1457),又于白塔周围元寺故址上兴建妙应寺,保存至今。白塔为砖石结构,中心木通体环绕用藏文楷体朱书经咒;塔高50.9米,建于高出地面约2米之塔院中;基座占地810平方米,塔基高9米,为多角亚字形重叠三层须弥座,上筑24瓣莲花五层迭收围成环带莲座;覆钵形塔身直径约18.4米,其上又起一亚字形小须弥座,托起节节拔高之锥体十三相轮;塔顶为盘形华盖,直径9.7米,用厚木作底,铺以放射状铜瓦40块并以筒脊瓦接缝成盖,华盖四周悬有透雕铜质华鬘36个,各长2米,下挂风铃,华盖上鎏金铜顶亦呈藏式佛塔形,重约4吨,由顶端系挂18根铁链以牵固华鬘。佛塔通体白色,历经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室维修,于基座上树碑及风铃上铸铭并署有妃嫔、内监等布施人姓名。1978年北京市文物部门维修白塔,于塔顶上发现清乾隆十八年(1753)所藏之镇物,内有清高宗衣冠、御笔书画、龙藏版汉文《大藏经》整部724函,还藏有五佛冠、补花织锦袈裟、高5厘米之金铸舍利长寿佛、珍珠、红蓝宝石及33颗舍利子等珍贵文物。白塔寺塔历经700余年保存完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是在内地所发现之藏族营造技术所构造的最早的实物,是我国汉、藏、蒙古等族人民团结友好文化交流的结晶。

猜你喜欢

  • 马尕大

    见“马悟真”(176页)。

  • 藏封土族土官制

    明末西藏地方政府及宗教上层封授土族地区13个部落首领为土官(藏语称※“昂锁”,意为“内政官”)以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元明时期,青海互助地区属西藏宗教势力范围,土族均已信奉喇嘛教。明万历三十年(1602

  • 不只吉儿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一译布齐吉尔。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阿尔苏博罗特(我折黄台吉)长子。驻牧于山西西北偏关外6—7百里处。在山西水泉营和得胜堡二处与明互市。子五。

  • 呵里雅

    清代新疆白山派和卓。一称呵里雅汗。维吾尔族。原籍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张格尔弟巴布顶长子。自幼随母居安集延。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窜犯新疆时,被浩罕伯克护送至喀什噶尔。后清军进击,被俘执送北京

  • 乌厉温敦

    匈奴大臣。左大将乌厉屈之父。隶呼韩邪单于,任呼遫累(匈奴官名,《汉书》又称其为呼遫累单于)。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见匈奴内乱,争战不休,率众数万人南附汉,封义阳侯(一作三年封),食邑1500户。四

  • 维西见闻纪

    书名。清代余庆远撰。1卷。作者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随兄游宦至云南丽江府维西厅(今维西县),以亲身目睹或采访并记成书,内容包括:气候、道路、夷人、物器4类。其中涉及纳西、藏、白、普米、傈僳、怒等

  • 羌渠

    晋代匈奴诸部之一。魏晋时,匈奴已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分解或与他族融合产生众多的部,晋代入居塞内者依部划分共19种,羌渠为其一。一说※羯(又称羯胡)为羌渠后裔(另说源于小月氏)。东晋时,上党武乡(治今山西

  • 固尔玛珲

    见“固尔玛浑”(1432页)。

  • 博格拉汗

    突厥语,意为“公驼汗”。西迁回鹘在中亚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之一。史载,※萨图克于伊斯兰历三三○年(942—943)在圣战者支援下占领巴拉沙衮(今中亚楚河畔碎叶城东)后,始称“博格拉汗”。

  • 沙依木伯克

    清末新疆柯尔克孜族千户长。光绪四年(1878),清政府将帕米尔地区军政中心从郎库里移至木尔加布后,与库鲁木旭伯克一起被任命为当地行政长官,管辖喀拉库里、郎库里、木尔加木、阿尔楚尔、地西都完和阿克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