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腾格尔

祭腾格尔

祭天仪式。“腾格尔”(又作腾格里)为蒙古、达斡尔语音译,意为“天”或“长生的天”。此俗古已有之。早在蒙古国建立前,蒙古族先世即有“悬肉祭天”之仪。至元代,宫廷亦有“拜天之礼”,凡国有大事,每逢出征、行幸、新帝登极等,皆行祭吴天上帝,皇地祗、五方帝等。届时,帝后、诸王、勋戚、百官皆亲莅祭祀。旧时亦流行于今内蒙古部分地区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每逢有灾害祈禳时祭之。包括祭“父天”“母天”、“公主天”、“官人天”等。皆不供奉神偶,不跳神,故主祭一般不用跳神的“雅德根”(大萨满),而由能念祭祷词的“巴格其”或“巴尔西”任之。祭物为二岁的牛或猪,据说早期是用白牛。仪式在院内举行,多数地区是在院门外挂一双靴子,院门紧闭,人跳墙出入;在正房西南角横置木杆,用被子盖住,然后念诵祭词,祈求天消灾降福。祭物内脏在院内煮,骨肉在屋内煮,祭祀完后大家共食。吃净的骨头收拾一起扔于院外,仅把颈骨插在木杆尖端,挂在大门旁。有的地区只关门不挂靴子,委派一男子手执弓箭站在屋顶上,以防恶神作祟。据传,挂靴子、关门等习俗,是因初次祭天的人无牲畜,用偷窃的小牛祭祀,怕牛蹄印留在地上被人找到,给牛穿上靴子,牵到家始脱下挂在门上,并关严大门;用被盖住横木,是档住“吉雅其”神的眼睛,不让其看见杀牛祭天;屋顶站一男子,意在放哨,防止被人发觉。

猜你喜欢

  • 苻双

    ?—368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字仲群。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苻雄子,※苻坚弟。前秦永兴元年(357)封河南公。甘露二年(360),为都督雍,河、凉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改封赵公

  • 贝珠衣

    亦作“织贝衣”。旧时台湾高山族泰雅人制作的一种服饰。是用一种砾磲贝切成细片,磨成细小贝珠,然后将珠穿缀成一串串,缝饰在麻布衣或裙上,故称。一件贝珠衣通常缀有数万颗贝壳珠,颇具特色。

  • 板升

    明代汉人在塞外建立的村舍、田园。亦译作板申、拜牲、白兴等。蒙古语音译。一说源于汉语的“升板筑垣”,一说源于汉语“百姓”。明朝后期,大批汉族兵民迁入※俺答汗统治的土默特等地区,“造室力农”,开荒种地,修

  • 斡儿寒河

    河名。又译斡耳罕、斡儿罕、斡儿洹、斡鲁欢。今蒙古汗国鄂尔浑河。蒙古汗国建立前,蔑儿乞部世居该地,后为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所灭。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元军大败叛王昔里吉军于此。

  • 大过年

    普米族春节。具体日期各地不一,云南宁蒗在十二月初八,因其以该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初一。一般为期三至四天,有时长达半月。除夕之日,各家除团聚吃年饭外,要在院内、大门外栽插青松,以示四季长青

  • 胡邪尸逐侯鞮单于

    即“湖邪尸逐侯鞮单于”(2277页)。

  • 朋素克

    ①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古后裔,车臣汗※乌默客叔父。初号伊勒登台吉。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准噶尔部噶尔丹扰掠喀尔喀,与乌默客归清,援济农副王,驻牧乌珠穆沁界外

  • 助役

    亦称义役。指元代地方民户量资产多寡,各出一定数量田土或钱钞,以田土所产或钱钞利息津贴杂泛差役应役者,使其不致因繁重役务负担,倾家荡产。初由民间自行措置,后由官方加以规定。延祐五年(1318),规定浙西

  • 公中佐领

    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未定称前,亦作公同、公众、公管、奉公佐领。此种佐领为公举补缺制,与佐领世职制适相对称,为八旗佐领两大类型之一。其来源大体是:一、※无根由佐领,流为多家多姓承管,在清廷派员办理佐

  • 锅圈仡佬

    古族名。又作锅圈苗、锅圈革老。以妇女发型如锅圈得名。此称始见于清代。今统称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今织金县)等地。男子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用青布笼发成锅圈状,着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