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突厥官制

突厥官制

古代突厥汗国职官制度。关于汗国职官设置情况,诸书记载,详略不一。目前学术界一致公认《通典》所述,最为完备。其国以可汗为最高首领,建庭于郁都斤山(位于鄂尔浑河上游,今杭爱山支脉)。可汗而外,有小可汗,多为汗之子弟或近亲。官职初有10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始波罗,又称“莫贺弗”,沙波罗、沙钵略、乙失钵,皆勇健者之称;三大罗,由“大罗便”(酒器)得名,官特贵,皆以子弟充任;哥利达官,“哥利”谓“”,“达官”即“达干”;贺兰苏尼阙,“贺兰”谓“马”,“苏尼”为“掌兵官”;珂罗啜,由珂罗便(黑色)得名,职位高,多以年长者充任;索葛吐屯,“索葛”谓“发”,职位如州郡之官;匐你热汗,掌监察非违,厘定班次;安禅具泥,掌家事如国官;间或置附邻可汗,意指卫士;遗可汗,“遗”意谓“屋”,或言屋可汗。后随着势力发展,制度日备,其官吏职掌、配置又有不同程度变化。可汗而外,官号发展至28等。其中常见的有叶护、设、特勤、俟利发、吐屯发、颉利发、屈律啜、闫洪达、俟斤、梅录、匐等。“叶护”,是指部族中分部之长(一说为管辖西部的长官);“”,又译“”、“”,为典兵官;特勤,有的史籍讹称作“特勒”,为可汗子弟侄甥之称呼;俟利发、颉利发、俟利弗、俟利伐,同名异译,为参与决策、评议政事官员;吐屯,为驻节异国或他族地区的监领官;啜,为统领5咄陆官员,一啜管一“箭”;俟斤,为统领5弩失毕部官号(一说与颉利、颉利发、俟利发同名异译),一俟斤管一箭;闫洪达,为参与评议政事者;梅录,一说“统兵者”之意,一说为皇家总管;匐,“伯克”异译;诸官皆世袭。他们为汗国的统治阶级,是广大突厥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

猜你喜欢

  • 十八寨起义

    明代云南弥勒州(今弥勒县)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由于地方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以屯田为名强占民田,致使“民不堪命”,于正德九年(1514),在彝族弥勒部首领阿忽领导下,十八寨(砦)彝民

  • 永福陵

    见“辽庆陵”(653页)。

  • 莒王

    金封爵,小国一字王号。《金史·太祖诸子列传》:崇妃萧氏生莒王燕孙。又,辽阳渤海人高桢,海陵王时(1149—1161)任中京留守,以警卫有功,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

  • 四部医典奥词解说

    书名。藏文名《新热萨拉必来龙》。蒙医学著作。内蒙古准噶尔旗医师9登用藏文写成。全书714叶。木刻本。主要摘取《四部医典》中的难词僻语,加以注释,所注间有错误,已由龙日格丹达尔予以批改。

  • 图佤语

    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称drba的蒙古族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布尔津、哈巴河、阿勒泰和富蕴等县,使用此语的人口两千多。在原苏联图佤自治共和国及蒙古国境内有20多万人使用这种语言。图佤语

  • 忽哥赤

    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世祖※忽必烈子。至元四年(1267),封云南王,出镇云南,兼辖大理、鄯阐、察罕章、合剌章、赤秃哥儿、金齿等地,立大理等处行六部治之。受命诏谕安南,使其王来朝,子弟入质,编民出

  • 砂井总管府

    见“砂井”(1614页)。

  • 内务府三旗骁骑营

    即包衣骁骑营。清代包衣禁卫军之一。总管内务府大臣统辖,以府属各司官员兼治营务。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各设包衣参领5人,皆以郎中兼职,从三品(支四品俸),以掌印理事;又各设副参领5人,轮流值月以掌管禁

  • 美登

    僜语音译,意为“穷人”。解放前僜人社会中的贫民。随着氏族组织解体,私有制的发展而产生。占有少量土地,缺少劳动工具,生活贫困。有的需要靠当雇工和借贷维持生活,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 坳瑶

    瑶族一支系。清康熙朝已向官府纳粮,又称“粮瑶”;又因男子发髻在头顶正中,也称“正瑶”。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南部及东南角。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解放前人口不多,占有山地东西约达百里,南北二三十里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