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扁

纳扁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召片领的随身参谋,兼管政务及孔雀尾。受召片领命参加议事庭会议,为议事庭组成人员。地位次于“四大怀朗”(官名),为“八大卡贞”(官名)之一,在代表等级地位的※“田官等级”中属“二十田级”,领有俸禄谷子380挑(每挑约合50斤)。

猜你喜欢

  • 格崩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佩戴的一种头饰。早年为天然竹条简单加工而成的环状器,罩在前额,起到方便劳动和保护皮肤的作用。随着纺织业的出现和金属的传入,男子格崩改用布料,即将长条状的布盘在头上,老年尚黑色

  • 蒙汉分治

    清后期统治蒙古的一种政策、措施。清政府原在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严禁汉民前往耕种定居,后因蒙古王公私自招流民开垦,既成事实,至晚期复因实行“新政”,大量放垦,汉民留居蒙地者日多,乃在汉民集中地区,割旗

  • 乌纠鲁达

    清和民国初期鄂伦春族以※乌力楞”或※“安嘎”(一作阿那格)为单位出远猎的领导者之一。一作“乌纠尔达”,鄂伦春语音译。由同猎者全体成员选举产生,为※“塔坦达”(狩猎长或家族长)的副手,故有的地区称“小塔

  • 丹萨替寺

    藏传佛教寺院。又译丹萨梯寺,简称替寺、梯寺或帖寺。地处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系帕主噶举派创始人多吉杰布于1158年兴建,为该派主寺,帕主派首领多为寺主,后朗氏家族又以政治首领兼宗教首领统管该寺。一般政治

  • 涉勒

    见“敕勒”(1983页)。

  • 乌力安

    见“鹿哨”(2104页)。

  • 天令节

    金、元、清时期在京都流行的节日。起源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帝都中都(今北京)。蒙古贵族建立元朝后,仍在大都(今北京)流行。清代因之。每年冬至这一天,百官呈贺表,家家户户吃馄饨,不谈国事。

  • 番禺

    古地名。秦时南海郡治所。秦末至汉初,为南越国都(在今广州境),三国吴时改广州。汉以来,一直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今有番禺市,是近年番禺县改,在广州市附近。

  • 秃合思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1),为术赤招降。

  • 清水院

    现称大觉寺。契丹王朝时期所建寺院,位于今北京西北郊旸台山麓。因寺后有清冽泉水流入而得名。据沙门志延撰于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载,当年“三月,舍钱三十万,葺诸僧宅。”“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