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艾斯木汗习惯法

艾斯木汗习惯法

哈萨克汗国法典之一。17世纪前期艾斯木汗(额什木汗)制定。※《哈斯木汗法典》实行百年后,至艾斯木汗统治时期(1598—1628或1645年),又制定新的法典。艾斯木汗在哈萨克历史上以“魁梧的艾斯木好汉”而闻名。即位后,与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维护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遂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补充,形成《艾斯木汗习惯法》(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或《艾斯木汗旧典》。其补充内容包括:1、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于自己汗国之法律,以便以法律形式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地位;2、巴图尔应当进行合法的出征并战必取胜(或译为“巴图尔应当勇敢出征并战胜敌人”),以保证军事的胜利,维护汗国的统一;3.尊敬有学问的人,以提高文化水平;4、※“”(负责处理民刑案件的特殊阶层)应当有专门办事机构,以利于处理汗国内各种诉讼案件和民事纠纷,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是哈萨克汗国政治、军事、文化、司法等方面带有根本法性质之四项原则。其全文已失传,现唯有一种简单的《哈萨克汗国法典》手抄本(《哈萨克可汗图像集》一部分),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苏来满·哈努尼图书馆。

猜你喜欢

  • 粤西笔述

    书名,有关广西史料摘编。1卷。清张祥河(河,一作何,1785—1862,字元卿,号诗龄,娄县,今上海淞江人,汉族)撰。系作者任广西布政使时所作。内容摘录于宋、元、明诸史志中有关广西的山川、名胜、古迹、

  • 于道泉

    1901—1992著名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字伯源。山东临淄县人。1920年在齐鲁大学攻读,自学世界语并加入环球世界语学会,为落花生(许地山)器重。1924年印度泰戈尔在济南讲学时,任翻译深受赞赏

  • 末哥

    1215—1260蒙古国宗王。又译穆哥、木哥、莫哥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子。元太宗八年(1236),随汗子阔端进军四川,受命由阴平郡入蜀,配合诸军攻占成都。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

  • 道园学古录

    书名。元虞集撰,门人李本编。50卷。内《在朝稿》20卷,《应制稿》6卷,《归田稿》18卷,《方物稿》6卷。作者为元中期著名文士,历仕7朝,先后任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生平著述

  • 完颜胡十门

    ?—1118金初宗室、将领。曷苏馆人(今辽宁辽阳地区)。女真族。完颜氏。始祖※函普兄阿古迺后裔。辽太尉挞不野子。勇而善战。通汉语及契丹大小字。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今辽阳)

  • 哈斯木汗

    1445—1523哈萨克汗。※贾尼别克汗之子。继位前,即掌管大片领地,与穆伦德克汗相抗。1511—1523年(—说1508—1518年)在位。其统治期间,统一哈萨克诸部,联合别失八里(或作亦力把里)统

  • 朵颜卫

    明初在东北所设蒙古※兀良哈三卫之一。该部自称兀良哈(明人异译作五两案)。其首领为※成吉思汗名将兀良哈人※者勒篾(折里麦)后裔。者勒篾的后人率兀良哈人的一支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大兴安岭南麓)一带,该部即

  • 羌洋

    旧时东北地区对沙俄钱币的俗称。对其纸币则称“羌帖”。名称来源,似与清初黑龙江流域各族咒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误传其为老枪,又误为老羌有关。

  • 后拉鲁

    藏语译音。全称拉鲁噶察。西藏贵族家族之一。为十二世达赖喇嘛成烈凯珠嘉措所出之家族。始于达赖之父彭措策旺。咸丰八年(1858),成烈嘉措被确认为十二世达赖喇嘛后,噶厦政府令其与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家族合

  • 罗布桑旺札勒

    清代蒙古族著名僧人。曾到青海塔尔寺拜松巴堪布为师。后返内蒙古,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雍正三年(1725),主持建两寺:一名罗汉寺,内塑有十八罗汉像,塑工精巧,形态逼真;二为法禧寺,是汉藏混合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