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萨班致乌思藏蕃人书

萨班致乌思藏蕃人书

元代管理西藏地方重要历史文献。又称《具吉祥萨迦班智达致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诸善知识大德及施主书》。萨班,藏语意为“萨迦大师”,名公哥坚藏(又作衮噶坚赞,1182—1251),藏传佛教萨迦教派五位祖师之四祖。元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三年(藏历木龙年,1244),应蒙古太子阔端邀请,于定宗元年(火马年,1246),抵达凉州(今甘肃武威)。次年,与阔端会晤,接受蒙古大汗对吐蕃全境管理,由萨班发此书,函达乌思藏僧俗官民,晓陈蒙古汗王之威力及会晤阔端所商谈之情况,转达阔端对乌思藏事务所述之意见与指示,规劝各地僧俗官员承认乌思藏归属蒙古,各于其地缮写地方僧俗首领供职人员之名,其所辖居民百姓之户籍人丁之数,其应向蒙古交纳贡品之种类与定量;此3种表册各造3份,一份送交萨斯迦留档,一份由本土首领各自保存,一份呈报汗王;由蒙古汗王派遣金字使(钦差)赴乌思藏,依此所报表册任命各地各级僧俗首领。此书函传达乌思藏各级官员后,皆依书承认吐蕃归属蒙古。宪宗元年(铁猪年,1251),阔端、萨班卒,蒙哥汗派员赴乌思藏清查户籍。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萨班之侄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恰那朵尔只为白兰王;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军民事务,命恰那朵尔只为乌思藏三区最高执法官,总制院派遣官员随同2人前往乌思藏郡县吐蕃之地,至各处清查户籍,设置各级僧俗官员,实现了元朝对吐蕃全境的统治。此书历史意义极为深远,于吐蕃全境避免了蒙古军的讨伐,于元王朝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对此后全国的统一与各民族的团结友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 应天

    ①大圣燕王史思明年号。759年正月至四月。②西夏襄宗李安全年号。1206—1209年,凡4年。

  • 貊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貉、秽貊、貊,单称(一作秽、、)或貊(一作貉、貊),也与其他族连称貉狄、胡貉、蛮貉、夷貉。有说与

  • 阿木禳

    ?—1840清代四川大金川八角碉土司。藏族。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于广州受挫后,改道北上窜扰浙江海岸。他同土守备喀克哩率2千藏军,被编入四川营参将王国英部下,随军攻宁波南路,率藏军

  • 叱干阿利

    十六国时期夏国官员。鲜卑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其先世为叱干部首领,后以部名为氏。部帅他斗伏之侄。初戍大洛川。曾劝阻其叔将战败来归之赫连勃勃送往北魏,遭拒,遂潜遣劲勇于途中,劫勃勃送后秦高平公没奕于处,

  • 傣历

    傣语作“祖腊萨”,意为“小历”。傣族的传统历法。使用历史悠久,约自西汉元始(公元1—5年)之后不久,就逐渐接受汉族以干支和十二生肖纪时的影响,如傣语中的干支大多数是上古汉语借词。其天干称“母”,地支称

  • 纳喇特岭

    清代新疆山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或作那喇特达巴罕。“达巴罕”,西蒙古语,“岭”之意。属天山山脉。今新疆新源县南那拉特山。

  • 铜壁关

    参见“八关”(22页)。

  • 交换婚

    一种集团与集团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交换妻子或丈夫的婚姻形式。萌芽于两合氏族外婚制阶段。当时禁止男女在本氏族内互相婚媾,而是甲乙两氏族结成互婚联盟,各以对方氏族之异性为夫妻。此称直接交换婚。由于两个氏族

  • 尔家务

    藏语音译。意为“土司的贴心人”。清代四川嘉绒地区土司属下大头人之藏称。多为土司后代,世袭。有封赐的土地、村寨及农奴。不纳粮税。其职责为代理土司调解纠纷、收粮;土司绝嗣或年幼代为摄政;由土司指定在土司官

  • 贺拔允

    487—534北魏末期大臣。本名阿鞠泥或阿泥。神武尖山(今山西朔县)人。敕勒(高车)贺拔氏(后改何氏),一说为鲜卑人。祖贺拔尔逗(尔头),镇防北境,遂定居武川。武川军主贺拔度拔子。善骑射,有胆略。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