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

蒙古

①中国北方民族名。两宋、辽、金时又有萌古、蒙骨、朦骨、毛褐、盲骨子、毛割石、蒙古里等不同的汉字音译。唐代为室韦之部,称“蒙兀”或“蒙瓦”,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南邻黑水靺鞨,西接大室韦,北为落俎室韦。回鹘汗国亡后,乘漠北无强有力政权,逐渐西徙,进入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分为※都儿鲁斤、※尼伦两大支,繁衍形成众多的部落。主要从事游牧与狩猎,并“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契丹国志》),同女真、畏兀儿等民族也贸易交换关系。与辽朝有聘使往来,名义上臣属于辽朝,按受其“详稳”、“令稳”等官号。辽末金初,势力逐渐强大,各部趋向联合,推举合不勒汗、俺巴孩汗等为首领,发展为漠北强部之一,始有汗号。与札剌儿、塔塔儿等有宿怨,屡相争战,对金朝亦时战时和。自忽图剌汗死后,各支贵族争夺汗权,内部一度陷入纷争。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崛起,统一内部后,相继战胜强敌,兼并蒙古高原各部,于宋开禧二年(1206)建立大蒙古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推行千户制;扩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制,初步建立司法、行政、赋敛制度,逐渐形成回鹘体蒙古文,使蒙古政治、经济、文化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凡属蒙古语族之其他各部,亦皆以蒙古人自居,遂由突厥化蒙古人和蒙古化之突厥人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自是“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演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是后,大蒙古国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开始南下和西征,先后并西辽(1218)、降西夏(1227)、灭金朝(1234)、亡南宋(1279),并向外扩张,进行三次西征,将势力扩展到中亚与南俄等地,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为朱氏明朝所灭,进入中原之蒙古人部分退回蒙古高原,部分留居内地而渐与汉族融合。 ②金人姓氏之一。分布咸平府(治今辽宁开原县北)地区。 ③蒙古留北平学生会刊物。1928年学生会在北平(今北京)成立。1929年创刊,铅印本,16开,不定期,由“蒙文书社”承印。第一期名《蒙古留北平学生会》,自第二期起改刊名为《蒙古》,为蒙汉合璧。内容主张蒙古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及大汉族主义,复兴蒙古民族,有论说、评论、文艺、专载、新闻等栏目。大约出了10余期停刊,1934年夏复刊,改为※《新蒙古》。

猜你喜欢

  • 恨基热

    西藏珞巴族苏龙为奴隶主所服徭役之一。珞巴语苏龙方言音译,“恨”意为“树草”、“庄稼”,“基”意为“砍伐”、“收割”。专指服农业开耕、收割的人役。由男女各投役若干天。期间由主人供食。收割季节需向主人赠送

  • 耨里思

    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姓耶律。迭刺部人。生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为前军事首领※涅里曾孙、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四世祖。曾任迭剌部夷离堇,掌兵马,主刑辟,握部落联盟实权。为人“大度寡欲

  • 阿兰

    ? —1645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先世为土默特大臣。崇德(1636—1643)初,率众归清,授牛录章京世职。三年(1638),从固山额真准塔巴图鲁征明,击破冯太监兵。六年(1641),与陀托惠攻松

  • 巴泰

    ?—1696清朝大臣。汉军镶蓝旗人。金氏。天聪五年(1631),任二等侍卫。从太宗征明,围大凌河城。六年,从征明大同。崇德元年(1636),随睿亲王多尔衮征明,至沙河。六年(1641),从郑亲王济尔哈

  • 阿尔温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哈勒珲河卫。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女真野人首领亦能哥等来朝,与卜忽秃河等二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三年(1405)正月所设虎尔文卫同作哈勒珲河或哈

  • 南凉景王

    见“秃发傉檀”(1084页)。

  • 叶什借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粮食管家。受值日大头人管领,经管官寨的粮食收支,设专门账簿,年底向土司报账。任职者每月可得7—8斗粮食的津贴及部分牛场所交的酥油。多利用其职进

  • 歇不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辽置十二宫,下皆设有瓦里。歇不为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之一瓦里。

  • 内稽部

    契丹早期部落名。唐初内附。据《新唐书》,武德二年(619),唐以其部置辽州,初治燕支城,后徙治营州城。贞观元年(627),唐改辽州为威州,治良乡之石窟堡,隶幽州都督府,领契丹内稽部户。

  • 掘埒

    见“屈列”(15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