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虎尔哈部

虎尔哈部

明末清初女真东海三部之一。又作呼尔哈部、瑚尔哈部、库尔喀部、虎尔喀部,以沿虎尔哈河(古称忽汗河,今牡丹江)而居,故名。凡敦化、宁安、依兰等地之部落,皆属之。后自依兰北达黑龙江下游敦敦河口1500余里广大地区为胡里改路,境内住民,史称虎尔哈人。清初,有北方乌(兀)札拉(喇)虎尔哈人贡貂皮,亦有乌札拉银山迤南,沿黑龙江两岸从事耕作的呼尔哈人。清末,乌尔古宸路(原苏联境东海滨省比金河流域)喀尔喀等十屯居民为呼尔哈人。珲春西又有呼尔哈部札库塔城。雅克萨各城有虎尔哈部。故其境域北至黑龙江下游乌札拉,西界牡丹江下游至松花江下游,达黑龙江下游雅克萨以东地区,南至汪清一带,东至珲春及滨海等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努尔哈赤发兵攻取虎尔哈部札库塔城,崇德间(1636—1643),皇太极收服诸部,编入新满洲,成为满族共同体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 满金台吉

    见“班第墨尔根卓哩克图”(1793页)。

  • 圣源寺

    白族古寺庙。位于云南大理喜洲西南约五里的苍山五台峰下庆洞庄。一说始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元、明时期。经历代增修,形成殿、阁、庵、堂的建筑群。因水患,现仅存圣源寺、观音堂、神都3所。圣源寺居其中,座西向东,

  • 阿棱经霸

    蒙古地区佛教大寺院授予的经学学位。僧徒在寺庙中经过学习,获※格不什学位后,再经过10年深入学习,业满,举行典礼仪式,由活佛授予此学位。获此学位者即具有中级僧侣地位而受到礼待,从此可以自由研究深化。

  • 神鼓

    旧时萨满祭具。一种有柄的单面鼓。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地区较盛行。径圆不等,一般为1.5尺左右,鼓面覆以牛皮或厚纸,冒铁圈,柄上缀以铁环数个。亦有加鼓鞭者,鞭长约1.2尺,皮制。满族入关前,各家行跳神、

  • 六族共和

    民国初年达斡尔族部分上层人物提出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孙中山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北洋军伐在东北地区推行对少数民族实行掠夺和愚昧的民族压迫政策,致使达斡尔族知识青年,只

  • 钟金哈屯

    见“三娘子”(50页)。

  • 尚学会

    民国初年新疆锡伯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团体。1913年成立,总部设于伊宁。创始人博孝昌,因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在不改变锡伯族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废除旗制,反对豪绅官僚霸占土地;

  • 觉支

    见“僾尼”(2249页)。

  • 土都督佥事

    官名。明朝授予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的职衔,秩正二品,地位次于土都督及土都督同知,参见“土都督”(66页)。

  • 色目人

    元朝划分的四种民族等级之一。此词源于唐代,意为“各色各目”、“诸色名目”、“种类”等,有时亦指“姓氏稀僻者”。元代成为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将治下臣民大体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