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裕固族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尧呼尔。唐时称河西回鹘,宋称黄头回纥、元明称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等。1953年经本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与“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为族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等地。人口12297人(1990)。使用三种语言:自治县西部操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操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用汉语、汉文。可溯源于公元7世纪时的回纥。唐武后时,部分回纥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开成五年(840),因天灾和黠戛斯入侵,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其中一支西迁河西走廊。于公元872年后,以甘州为中心建立甘州回鹘政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基本控制了河西地区。其首领仁美,仁裕等先后接受五代、宋朝的册封,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以朝贡、榷场与中原进行频繁贸易。11世纪初,被西夏攻灭,各部再次离散迁徙,其中一部退居沙州以南,今甘、青、新交界地区。史称黄头回纥,亦称沙州回鹘。13世纪初叶,蒙古国征服撒里畏吾等部,该地处在元朝统治之下。明在其地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管辖。15世纪中至16世纪初,各卫因遭吐鲁番察哈台后王侵扰,陆续迁入嘉峪关内肃州、甘州一带住牧。撒里畏兀儿随之东迁入关,定居于今分布地区。清康熙时,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人统辖。国民党时期,受军阀马步芳统治。1936年曾掩护和支援工农红军。解放前肃南裕固族社会处于封建制发展阶段,保留有原始部落组织的痕迹,部落头目对部众拥有特权,国民党政府通过部落上层实行统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但仍保留有被称作“汗点格尔”的原始崇拜和祭祖习俗。民间口头创作丰富。民歌独具一格,曲调朴实优美,节奏明快。广泛流传的叙事歌曲尤以《黄黛琛》、《萨娜玛珂》著称。妇女擅长编织和剌绣。住方型帐房,食酥油、糌粑,穿高领长袍,行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或天葬三种形式。解放后建立自治县。

猜你喜欢

  • 马秀廷

    民国初年将领。字文仲。云南省陆良县(今属师宗县)人。回族。青年时期投军门吴远安部,屡立战功,由哨兵升管带军门。清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中率定远、镇远两军,同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军。收复10余州

  • 赵阿哥潘

    蒙古国将领。一作阿哥潘。吐蕃人。先世属吐蕃乌思藏掇氏家族,后居临洮附宋,赐姓赵。巴命之孙,叠州安抚使赵阿哥昌子。承继父业,统治当地诸族。后归附蒙古,随军征四川,以破大安功,授临洮府同知。曾从征阆州、利

  • 毛南菜牛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山区毛南族传统养育的肉用牛。已有百余年历史。传说由※三界公(毛南族最崇敬的善神)传授而来。此地山高土瘠,耕地面积有限,人们便利用当地野生植物多、杂粮丰富的优势发展菜牛和猪鸡等家

  • 阿庆

    见“段庆”(1693页)。

  • 弗敌沙

    见“巴达哈伤”(414页)。

  • 乌拉齐

    蒙古语音译。意为“站丁”。清代对在蒙古地区驿站服役者的称谓。依清理藩院指令,各盟旗分派阿拉特(意为“平民”)牧户承担某一驿站劳役。不仅无偿承担驿站劳役,还要供给往来官员的食宿。

  • 香日德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班禅香日德寺”、“班禅行辕”。在青海都兰县香日德镇近郊。清代前期,香日德地区之香加蒙古族,为班禅属民,该地为班禅商上堪布住牧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初建。分2处:一处为宗教活

  • 马麟

    1873—1945近代西北军阀。字勋臣。甘肃临夏癿藏人。回族。马海宴之次子。降清后,任西军哨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赴京抗击八国联军,辛丑和议后,随西军回师西北,驻巴燕戎格厅孔巴镇,升为旗官。辛

  • 启昔礼

    ?—约1232蒙古国开国功臣。又译乞失力、乞失里黑。斡剌纳儿氏。原属克烈部,为王罕部将也客扯连家奴。宋嘉泰三年(1203),闻王罕父子欲谋袭铁木真(成吉思汗),密告为备,使之幸免于难,得以取胜,因功获

  • 兀鲁思别吉

    组合词ulusbigi音译。 “兀鲁思”(ulus),蒙古语,原意为“百姓”、“大众”,后引伸为“国家”和“领民”、“领地”。“别吉”(bigi~begi),蒙古语意为“公主”,蒙、元皇室及诸王之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