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爨

西爨

古地名和古族名。见于《云南志》(《蛮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爨为三国时的南中大姓之一,居于建宁郡(约在今云南曲靖地区),被诸葛亮封为“领军”,其统治区亦称为爨,治下主要为叟族。后势力不断扩大,成为当地民族的通称。至晋、南朝、隋及唐初,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今云南东部至贵州西北一带,势力亦达西洱河(今洱海)。《新唐书·两爨蛮》载,唐初,自曲州(今昭通)、靖州(今贵州威宁一带)西南的昆川(今昆明地区)、曲轭(今马龙)、晋宁、喻献(今澄江、江川、玉溪)、安宁至龙和城(今禄丰),“通谓之西爨白蛮”。大致以今曲靖市至建水县为界,以东地区为“东爨乌蛮”,但范围不断变化。唐初其治下居民被称为“白蛮”,故《云南志》曰:“西爨,白蛮也”。至唐中期,白蛮、乌蛮居住区变化很大,互相交错,均入于南诏,其原统治者爨氏衰落。元代称白蛮后裔为白爨、白人,即今白族。

猜你喜欢

  • 纂要

    又译《要集》。用汉语注释西夏词的西夏文分类词书。编者佚名。木刻本,蝴蝶装,页面20×12.5厘米。残存5面,面5行。为“器具五品”、“乐器六品”、“花名七品”。每行西夏词以大字书写,下有四个西夏文小字

  • 宝命真经直解

    书名。亦名《汉译宝命真经》。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最早的汉文全译本。清末经学大师马复初(1794—1874)译。译于19世纪后半叶,20卷,未译完即遭杀害。后又毁于火灾,仅存5卷。今有1927年上海回

  • 行宣政院

    元代官署名。亦称宣政院分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兼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军民事务。二十八年(1291),置行宣政院于杭州;至大四年(1311)撤销。延祐五年(1318

  • 稠哈死

    傈僳语音译,意为“杀魂”。旧时傈僳族对巫师※尼扒及※苛扒的“杀魂术”的称谓。据说尼扒、苛扒均会杀魂,人被杀魂,即会死亡;人魂被伤残,人即会病残;人被杀魂后,只有杀魂者或巫术比杀魂者更高明的巫师才能解救

  • 朵甘巡检司

    明代藏区朵甘地方官署名。司朵甘地方(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捕盗及巡检等事。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由故元朵甘捕盗司改置。初任监藏令占等3人为巡检司巡检。

  • 拜善

    水族节日。水语“拜”,意为“祭祀”,“善”,乃“大菩萨”、“神”。相传水族始有7个祖公,水族分别是7个祖公的后裔,故定期向祖公致祭。拜祭时有7个善组织参加。善实为一人形岩石,以为神祖,拜之。12年或6

  • 支汗那

    见“石汗那”(450页)。

  • 后凉后主建康公

    见“吕隆”(775页)。

  • 邗沟

    古运河名。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从水路行师、运粮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命人“于邗江筑城(今江苏扬州东南),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水系的运河,故名。此河之开

  • 达海绀卜

    见“塔海绀卜”(2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