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兰特哩衮之战

达兰特哩衮之战

明代东蒙古左右翼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达兰特哩衮或称达兰哈喇,亦译作答兰特里温、达兰图鲁特,直译为“七十个头”或“七十个山头”,意为多峰山。一说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的蒙古语称呼,一说为伊克昭盟右翼中旗(鄂托克旗)东北42里的大蓝土禄(或作达兰土鲁池),即今鄂托克旗的达拉图鲁。成化十六年(1480),元裔巴图蒙克继汗位,称※达延汗,在其夫人满都海哈屯的协助下,西击瓦剌,清除异宗权臣和割据势力,开始了统一蒙古的活动,但遭到右翼※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三万户一些领主的强烈反抗。正德四年(1509),达延汗任命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五路士台吉)为右翼三万户济农(亲王),企图接管右翼,结果被永谢布领主※亦不剌、鄂尔多斯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阿尔秃厮)等谋杀,遂引发了正德五年(1510)的左右翼大决战。达延汗率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万户及科尔沁等属部向右翼三万户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于达兰特哩衮。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赛那剌)亦从右翼逃出,率4千勇士加入战斗。最后,达延汗以“牤牛阵”大破右翼的“弓形推车阵”,右翼或死或降,余部随亦不剌逃入青海。达延汗复任命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三万户济农,废除异宗领主,令诸子孙分别掌管右翼三万户。此战结果,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各部,改变了元裔封建主和异宗封建主并立的局面,形成了达延汗子孙统治的漠南、漠北各部,又成为清代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制度的基础。

猜你喜欢

  • 遮里哈剌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蒙古语意为“远望则黑”。又称“鸳鸯泊”,蒙古语称“昂无脑儿”。即今河北张北县西北之安固里淖,其地南北皆水泊,水禽集育其中

  • 武勒州

    古羁縻州名。北宋属广南西路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为侬人(今壮族先民)首领侬智高母阿侬出生地。

  • 阿睦尔撒纳

    1723—1757卫拉特蒙古辉特部台吉。姓伊克明安。※拉藏汗长子噶尔丹丹衷遗腹子,后随母博托洛克改嫁辉特部首领伟征和硕齐,遂继父姓。初领准噶尔一昂吉。乾隆十五年(1750),以噶尔丹策零长子喇嘛达尔札

  • 吾斯

    ?—143东汉时南匈奴王。原封左部句龙王。顺帝永和五年(140),与句龙王车纽举兵反汉,率3千骑攻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招诱右贤王,合兵七八千,围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杀朔方、代郡长吏

  • 大横帐常衮司

    见“大横帐”(90页)。

  • 代买米地

    清代内蒙古土默特地区以所收租银购买粮米而充军需的土地。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土默特旗内拨出归化、萨拉齐、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五厅土地1590余顷出租,每年征收租银3500两,将所征租银交绥远

  • 契翰部

    亦称契汗、唾契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初为部落名,后以为氏。居罗川(今青海湖东),与罗川北之鲜卑乙弗部相近,风俗也同,其地多狼。早在南凉秃发乌孤继立前,即臣属于秃发鲜卑。南朝刘宋永初二年(西

  • 依合瓦尼派

    阿剌伯语音译,意为“兄弟”。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清末民初,由马万福(又名马果园,东乡族)为首的十大阿訇所提倡。主张凭经行教,称为遵经派。反对以往伊斯兰教各派中的汉化仪式和思想,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经堂教育

  • 天福

    ①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2年,凡7年。天福七年八月,其侄石重贵嗣位初期,仍沿用天福年号,至944年,凡2年。共9年。 ②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947年即帝位,袭后晋年号,仍称天福十二年

  • 威顺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泰定三年(1326),世祖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子宽彻普化(又作宽彻不花)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