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铜鼓

铜鼓

古代百越、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重器,近现代为壮、布依、侗、水、仡佬、苗、瑶等民族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今分布在两广、云、贵、川等地,以广西为最多。一说系由铜釜演变而成。据考古发掘及古籍所载,自春秋至清,皆有铸造,今仍沿用。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全部用青铜铸造,大小不一。迄今我国已发现千余年,其中最早的是云南楚雄县万家坝鼓,为春秋时所铸。最大的一面是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云雷纹铜鼓,鼓面直径达165厘米,高67厘米,重达300余公斤,经鉴定,为两千多年前的遗物。最小者鼓面直径仅有10余厘米,重数十斤。鼓面中央多呈隆起的日光型晕纹,鼓面和鼓身周围的花纹,粗犷精细不一,花纹图案阴刻有云、露、水波、羽人等,还有立体造型的鸟、兽、蛙、房屋、船只、器皿、人物及植物等。内容反映生产劳动场面、图腾崇拜对象、文化娱乐活动等,实用和美观并重,显示铸造者的高度冶炼技术和艺术天才。相传当时首领击鼓以聚众、议事、祭祀,或战争中击鼓以励众,后成为赏赐或进贡的上品,亦为首领权力的象征,后为各族所珍藏。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艺术的珍贵文物。

猜你喜欢

  • 竹占

    旧时台湾高山族的阿美人和卑南人流行的一种占卜方法。阿美人和卑南人地区过去如逢家人染疾或连续死亡,必须请巫师来行竹占,由巫师先砍伐约2尺长的一根竹枝,念咒后将其从中腰折断,然后根据裂断处竹丝的形状判断疾

  • 鄂尔多斯万户

    明代东蒙古※六万户之一。明人异译作“袄儿都司”、“阿尔秃厮”。属※右翼三万户。名称源于“斡耳朵”(宫帐)。成吉思汗卒后,其后嗣将遗物供于8个白色毡帐(斡耳朵)组成的八白室内,作为祭祀成吉思汗的灵堂,该

  • 阿奴弟

    云南永宁剌和庄土官。纳西族。明永乐四年(1406),云南右卫官吏到永宁地区招谕西番,至刺和庄。率众随之入贡,并上言,剌和庄有民3千余户,请设官领之,获准,设长官司,命其为长官,并赐印及冠带等。

  • 麻札

    阿拉伯语音译,意谓“圣地”、“圣墓”。一译麻扎尔、玛杂尔。一般用以指伊斯兰教显贵墓地。是教徒们进行朝拜和参禅等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分布极广,遍于天山南北。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多位于城镇或近郊风

  • 烧饭

    流行于契丹、女真、蒙古民族中的祭祀习俗。即祭毕将祭祀所用酒食烧掉。契丹称烧饭日作“热节”。《契丹国志》称:皇帝“既死,则设大穹庐,铸金为像,朔望节辰忌日,辄致祭,筑台高丈余,以盆焚食,谓之烧饭。”女真

  • 饶绛巴桑结贝

    1411—1485明代藏传佛教名僧。萨嘉派大德※绒敦玛微僧格之弟子。因博通众多佛典,故称“饶绛巴”(意为博通经论者),是后,藏传佛教称博通佛典者为“饶绛巴”,成为学位名。明正统十四年(1449),创建

  • 伊噜格勒栋硕尔

    见“夜落隔通顺”(1497页)。

  • 忙哥帖木儿

    ?—1282钦察汗国第五代汗。又译蒙哥铁木。蒙古孛儿只斤氏。钦察汗国创建者※拔都之孙,秃罕次子。至元三年(1266,一说二年)别儿哥汗死后,嗣位,获元朝大汗的正式册封。继别儿哥之后屡与伊儿汗阿八哈作战

  • 卜咂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西宁卫。其地在今青海贵德境。永乐六年(1408),首领锁南监藏入朝贡马,赐以钞、币、袭衣等。宣德十年(1435),其地荒歉,西宁卫发官仓给与谷种。后,依明例屡入朝贡马以获取回赐。

  • 桑结坚参

    1452—1507明代西藏噶举派高僧。藏族。生于后藏娘堆地方之扎西喀噶。其父桑吉拜登系持密咒者。初取名却吉伦保,7岁时从噶举派大堪布贡噶桑吉受沙弥戒。后随萨迦大师云登甲错学萨迦派佛法,隐迹高山岩窟,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