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门巴族

门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数自称“门巴”,另有“主巴”、“勒波”、“学增”、“达巴”、“舍杜本”等带地域概念的称呼。该族源于古门隅土著居民立、丘、皮修木、那木修等众多部落及叶邦人、荣普人、布热白人、莫巴陇巴人与一些南迁藏族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主要分布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部分分布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一带,少数散居在林芝东久山区。人口约4万人(1978),1990年实施人口普查的地区,有7475人。七世纪时即属吐蕃政权管辖。九世纪初至十六世纪中臧玛王子(即赤德松赞王的长子)之后裔曾被各地臣民迎请为首领,先后建筑了拉乌康巴、桑隆巴堆冬卡、平卡扎西岗、德让、夏打陇梅惹萨顶等20余个王堡,统治门隅各地。同藏族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解放前属封建农奴制经济,受藏族三大领主统治。差赋、乌拉繁重,部分地区保留原始农村公社制残余。操门巴语,有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部分人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部分人兼信本教。多禁忌。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为主,并兼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家庭。善歌舞。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嘎鲁、东三巴等民歌形式。生产以农业为主,产玉米、稻谷、龙爪稷、青稞、小麦、荞麦、高粱、辣椒、豆类、油菜、甘蔗、香蕉、桔子、桃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兼营林、牧和采集业。擅长竹藤篾编织、纺织及制木碗、石锅、造纸。衣服多用自织红黑色氆氇或棉麻土布缝制。嗜酒和辣椒。居石砌碉房与干栏式木竹结构楼房。解放后,错那县、墨脱县和林芝县门巴族聚居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年废除农奴制,建立人民政权。六十年代末完成民主改革,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部分地区修筑了公路或马道,架设了水泥桥或铁索吊桥。建了水电站。有了学校、医院或卫生所、商业网点和金融机构。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 木垒

    准噶尔地名。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所在地。以地有河流环抱,故名。清初以前,向为准噶尔驻牧地。因为巴里坤西通乌鲁木齐孔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清军拟出兵征伊犁时驻营于此。以地广宜耕牧

  • 图龙禅

    清初达斡尔族首领。亦作图龙恰或多伦禅。额驸巴尔达齐之婿。顺治八年(1651),与兄弟托尔加、粤姆捷遭沙俄侵略者袭击,英勇搏斗,奋力拼杀,后力竭被俘,拔刀自尽。

  • 乞袁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 和硕特西右翼中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召其乃耳札萨克旗,或台吉爱尔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车凌纳木扎勒拒从罗卜藏丹津叛,率众归清。三年(1725),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1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

  • 仓央嘉措诗歌集

    书名。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六世达赖喇嘛所著诗歌集。木刻本,封面题为《仓央嘉措诗歌》。20世纪30年代已用藏、汉、英3种文字对照出版。另有藏文手抄本360余首,与拉萨木刻版本相同者约50余首。汉文译

  • 厮铎督

    宋代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六谷部大首领。兄※潘罗支死后,经六谷部众公推,承袭大首领职。被宋授为朔方军节度、押藩落等使,依宋抗夏,发展与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景德二年(1005)二月,遣甥呵昔与凉州

  • 阿卜都喇依木

    ?—1764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初附属霍集占,任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奇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征霍集占抵喀什噶尔时,请降。获宥,授叶尔羌(今莎车)伊什干伯克。次年,因讦告鄂对伯克嗜饮、躁妄

  • 苏公塔

    塔名。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县城东南。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札萨克郡王苏赉璊为表彰其父额敏和卓功绩而建。塔身塔柱形,高37米,底部直径10米,全部以砖筑成,外砌有各式菱格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

  • 贞元交钞

    见“交钞”(875页)。

  • 正教真诠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经师※王岱舆撰。是书为作者文集。分上下两卷,共40篇。上卷20篇,讲宗教哲学;下卷20篇,主要讲教法。该书旨在卫护伊斯兰教,批驳儒、佛、道与伊斯兰教乖违之处。有崇祯十五年(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