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昌语

阿昌语

我国阿昌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使用人口2.7万左右。阿昌语有方言差别。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不同方言的人相互交际有一定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别较小。以陇川县户撒地区的阿昌语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有30个。塞音、塞擦音有清送气和不送气两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鼻音、边音、擦音分清浊,有唇齿音。有7个复辅音,由双唇音和舌根音作基本辅音与卷舌浊擦音构成。有8个单元音,10个复元音。复元音有前响、后响和三合3类,有i、u介音和韵尾,节尾辅音有p、t、k、、m、n、。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有较丰富的音变现象。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变化较小。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名词有表示阴阳性的虚词。量词较丰富,除表量外,还有类别作用。量词一般和数词结合使用,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单数人称代词用元音和声调的屈折表示领属。疑问代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多数。动词有情貌范畴,有进行貌、完成貌和曾行貌3种。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有使动范畴,用动词辅音清浊交替、送气不送气交替等方式表达。此外还可在动词后加虚化动词表示使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或性状的加深。形容词加词头a31可以变为名词。结构助词有标志主动者、宾语、定语、补语、状语等。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但带助词是形容词作定语可放在中心词前。状语多数放在谓语前,少数在谓语后。补语在中心词后。词汇特点:单音节及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的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多音节的单纯词较少。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主谓、支配、附注、多层等。派生词也占一定比例,以前加成分为主,也有少量后加成分构词的。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和傣语,也有一定数量的缅甸语借词。

猜你喜欢

  • 屠耆王

    匈奴官名。位仅次于单于。匈奴谓“贤”曰“屠耆”,意为“贤王”。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始置,分左右,由单于子弟充任,其号世袭。左屠耆王辖匈奴东部,南与汉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一带)相对,东

  • 章肃皇帝

    见“耶律李胡”(1312页)。

  • 恩泽

    ?—1899清朝将领。蒙古镶蓝旗人。噶奇特氏,字雨三。光绪初(1875—1908)以佐领随军克黄田,复乌鲁木齐诸城,擢协领。先后于呼图壁、头屯河、玛纳斯等地镇压回民起义。晋副都统。历任巴里坤、乌鲁木齐

  • 达云

    明朝将领。凉州卫(今甘肃武威)人。回族。出身武将世家。先世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遂为凉州大族。万历中承袭世职任指挥佥事,历任守备、肃州游击将军。以败蒙古炒胡儿、擢西宁参将。万历二十三年(1595

  •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74856人(199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兰坪县,其余散居于丽江、迪庆、德宏、保山、大理、楚雄及四川省的盐源、盐边、西昌等地,与纳西、

  • 吃卡满

    蒙古语为吃整个羊心。肃北蒙古族的一种婚俗。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由嫂辈将新娘的头梳成新媳妇的发型,佩带金银、珊瑚头饰,然后新郎、新娘同吃煮熟的卡满(即整块羊心),象征两位新人同心。

  • 北汉孝和帝

    见“刘承钧”(864页)。

  • 布依戏

    布依族民间戏剧。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内分※“册亨布依戏”、※“地戏”、※“布依族花灯戏”等。详见有关条。

  • 新编事文类要启礼金钱

    书名。编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分前、后、续、别、外5集。是记载元代通用各种文字格式和典故出处的一种类书。其中外集卷1、卷2《方舆记胜》和《公私必用》中事产、人口、头匹、买卖、雇佣、典当、契式等目,对研究

  • 捐毒

    西域古国名。王治衍敦谷(今帕米尔阿赖谷地)。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380,口1100,兵500。属西域都护。居民“皆故塞种”,从事游牧,依葱岭,随水草移徙。衣服类乌孙。三国时并于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