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有说《诗经·大雅·韩奕》“其追其貊”之“”,即。是“貊”的单称(一说与貊是两个族称,周初至春秋初才混合为一族)。有人认为,“”,意为“水多之貌”,古音读“Sei”,在高句丽语中是“东方”的意思,因春秋时受戎狄逼迫向东迁徙,把东方看作追求光明的唯一出路,迁到清漳河时遂以“”为族称。在先秦文献中,“”出现多于“”。所在众说不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山西东部清漳河流域至今河北沧州市一带,古有水与邑,应是其春秋时期的聚居地。战国时往东北迁徙,与周初迁来的同种错居杂处,大体散居在今松嫩平原、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江原道地区。《后汉书》等《夫余传》记载的“地”或“貊之地”,指今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地区;《传》中的,分布在今朝鲜半岛东部元山至江陵的江原道一带;《新唐书·渤海传》中的“貊故地”,主要指今兴凯湖以南至图们江流域地。早期以渔猎为生,后逐渐有了农业生产。迁居东北地区后,特别是居松嫩平原地区者,以农牧业为主;居其他地区者,渔猎生产仍占重要地位。汉魏史书有传的人,后人又称之为“东”,虽尚有渔猎生产,但自汉元朔元年(前128)其首领南闾率众至辽东郡内属后,社会有迅速发展,已知种麻,养蚕桑,作绵衣;产名弓“檀弓”,出“果下马”;山川各部有界,不得任意跨越;官有侯、邑君、三老;有法禁,“杀人者偿死”,侵犯他人邑落者辄“责生口牛马”;其俗同姓不婚,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战国末及其后出现的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族,是其后裔。汉魏以后,除少数融合入汉族外,大多加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西魏恭帝

    见“元廓”(232页)。

  • 车布登扎布

    ①(1704—1782) 清代蒙古将领。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策棱次子,※成衮扎布弟。初授一等台吉。雍正九年(1731),从征准噶尔于苏克阿勒达呼。十年,参与额尔德尼昭(位于鄂尔浑河

  • 四杰

    又作“四骏”。蒙古语称“掇里班曲律”,《元朝秘史》写作“朵儿边曲鲁兀惕”。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大开国功臣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的共称。曾分任四怯薛(宿卫)长,世袭。详见诸人条。

  • 石家奴

    金大臣。世居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境阿什河)。女真族。蒲察氏。斛鲁短孙,世祖※劾里钵外孙,太祖※阿骨打女婿。自幼抚养于阿骨打家。年15从攻宁江州,败辽帝亲军,攻临潢府,皆有功,袭为谋克。从完颜宗望讨张觉。

  • 恰域拉主万户

    详见“恰域万户”(1725页)。

  • 门宦制度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教派形式和宗教制度。源于国外伊斯兰教的苏飞派(苦修派)。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封建家族制度相结合而形成。门宦教主有至高特权,教众崇拜教主,尊之为“圣徒”,并加以神化,认为可以引导

  • 丘林氏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汉代,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呼衍氏、须卜氏、兰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自该族,主断狱

  • 李乾顺

    1084—1139西夏第四代皇帝。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惠宗李秉常长子,母梁氏。3岁即帝位,由梁太后与国舅梁乙逋共掌国政。对宋朝不断发动战争,夏天祐民安七年(1096)十月,奉母命领兵50万侵宋鄜延路

  • 华旦土丹嘉措

    1774—1847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出生于嘉雅牧区地方。5岁坐床,拜然绛巴阿旺脑吾为师,聆听《甘珠尔》大藏经之教敕。7岁时,在神变祈愿法会上,讲《菩提道次精要》、《祝愿经》等经典。后在塔尔寺从六

  • 敦煌禅宗藏文文献

    敦煌藏文佛教文书。见伯字116、117、121、812及813等号卷子。内容均与敦煌佛教禅宗有关。116号卷子系有关敦煌地方禅宗大师论述禅宗的残卷集,其中有摩诃衍大乘禅师于公元794年自逻娑(今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