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叶盛

叶盛

【生卒】:1420—1474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与中。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土木之变后,率同列请先正逃将之罪。也先犯北京,数上章奏,陈战守之计,升都给事中。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天顺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宪宗立,入都,迁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旋任礼部右侍郎。搜河套之议起,盛知时无良将,力言不可。转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有《叶文庄奏议》、《水东日记》、《泾东稿》。


【生卒】:1420——1474

字与中,昆山(今属江苏)人。正统进士。授兵部科给事中。也先逼近京师,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升都给事中。不久命安集陈州流民。时帝虚怀纳谏,凡六科联署建议,多是盛与林聪为首。廷臣议事,常先发言,反复争论,因呼为“叶少保”。升右参政,督饷宣府,协赞军务。天顺二年(1458)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成化中,历任礼部左右侍郎。生平崇敬范仲淹,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十年卒。谥文庄。


【生卒】:1420—1474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与中。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土木之变后,率同列请先正逃将之罪。也先犯北京,数上章奏,陈战守之计,升都给事中。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天顺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宪宗立,入都,迁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旋任礼部右侍郎。搜河套之议起,盛知时无良将,力言不可。转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有《叶文庄奏议》、《水东日记》、《泾东稿》。


【生卒】:1420——1474

字与中,昆山(今属江苏)人。正统进士。授兵部科给事中。也先逼近京师,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升都给事中。不久命安集陈州流民。时帝虚怀纳谏,凡六科联署建议,多是盛与林聪为首。廷臣议事,常先发言,反复争论,因呼为“叶少保”。升右参政,督饷宣府,协赞军务。天顺二年(1458)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成化中,历任礼部左右侍郎。生平崇敬范仲淹,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十年卒。谥文庄。


【生卒】:1420—1474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与中。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土木之变后,率同列请先正逃将之罪。也先犯北京,数上章奏,陈战守之计,升都给事中。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天顺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宪宗立,入都,迁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旋任礼部右侍郎。搜河套之议起,盛知时无良将,力言不可。转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有《叶文庄奏议》、《水东日记》、《泾东稿》。


猜你喜欢

  • 立山

    【生卒】:?—1900【介绍】:清蒙古正黄旗人,土默特氏,字豫甫。咸丰八年,由官学生授奉宸苑笔帖式,官至户部尚书。义和团兴起时,力言其不足恃,反对对外宣战。庄王载勋等诬为私通外人,被杀。后复原官,谥忠

  • 智严

    【介绍】:唐僧。俗姓尉迟,名乐。本于阗国质子。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武周神龙二年奏请以所居宅为寺,又乞舍官入道。译有《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

  • 易青

    【介绍】:宋惠州归善人。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高宗绍兴六年,经略使连南夫督兵讨曾衮,遣青夜劫衮营,为所执。敌驱青至后军赵续寨外,令声言大军俱已就擒,青不从,大呼以一死报国,遂为焚死。

  • 叶左宽

    【介绍】:清江苏长洲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授山西定襄知县。雍正间升沁州知州,署潞安知府。历权平阳、太原,治行为山西最。累官浙江宁绍台道。有《浙东水利书》。

  • 杨弘礼

    【生卒】:?—653【介绍】:唐弘农华阴人,字履庄。杨素弟子。高祖时,拜太子通事舍人。太宗贞观中,迁中书舍人。太宗征辽东,以弘礼有文武才,擢拜兵部侍郎,专典兵机之务。弘礼每入参谋议,出则统众攻战,领马

  • 瞿甲

    字释之,黄梅(今属湖北)人。九思子,年十三,作文数千言,为父讼冤。年十九举于乡,早卒。与弟罕称双孝。【介绍】:明湖广黄梅人,字释之。瞿九思长子。年十三,为书数千言,历抵公卿,讼父受诬冤。能诗赋,年十九

  • 巴图济尔噶勒

    【生卒】:?—1772【介绍】:清厄鲁特人,隶蒙古正黄旗。授镶蓝旗蒙古副都统。攻达瓦齐之役,率众先登。又从攻回部。官至内大臣。

  • 邵雍

    【生卒】: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徙居共城。苦学,周游河、汾、淮、汉,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等。移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相从游。嘉祐间,屡诏

  • 彭昱尧

    【生卒】:?—1851【介绍】:清广西平南人,字子穆,又字兰畹。道光十七年举人。通经学,工古文。有《怡云楼稿》。

  • 奎润

    【生卒】:?—1890【介绍】:清宗室,正蓝旗人。和硕豫王多铎裔孙。同治二年进士。光绪间,累官礼部尚书,并先后任读卷官、阅卷大臣,凡十八次。李鸿章议建津通铁路,奎润与九卿、讲官等二十三人上疏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