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贾充

贾充

【生卒】:217—282

【介绍】:

三国魏末西晋初平阳襄陵人,字公闾。仕魏尚书郎。累迁大将军司马、廷尉,为司马昭腹心。高贵乡公曹髦攻昭,率众拒之。又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曹髦,参与司马氏代魏密谋。入晋,转车骑将军,封鲁郡公。典定法律。迁侍中。以一女为太子妃,一女为齐王妃,宠信无比。为政务农节用,并官省职。伐吴之役,拜大都督,总统六师。屡陈吴未可定。及吴平,惧罪,罢节钺。卒谥武。


【生卒】:217-282

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魏豫州刺史贾逵子。仕魏为尚书郎,从征毋丘俭、诸葛诞,以功升司空、廷尉。高贵乡公领兵攻打司马昭,率军攻杀高贵乡公,加散骑常侍,深得司马氏信任。司马昭病笃,力请以司马炎袭晋王。司马炎代魏,进封公,加尚书仆射,以其女为太子妃。平吴,为中军主帅。累至骠骑大将军、侍中、尚书令。太康三年死,谥武。


【生卒】:217—282

【介绍】:

三国魏末西晋初平阳襄陵人,字公闾。仕魏尚书郎。累迁大将军司马、廷尉,为司马昭腹心。高贵乡公曹髦攻昭,率众拒之。又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曹髦,参与司马氏代魏密谋。入晋,转车骑将军,封鲁郡公。典定法律。迁侍中。以一女为太子妃,一女为齐王妃,宠信无比。为政务农节用,并官省职。伐吴之役,拜大都督,总统六师。屡陈吴未可定。及吴平,惧罪,罢节钺。卒谥武。


【生卒】:217-282

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魏豫州刺史贾逵子。仕魏为尚书郎,从征毋丘俭、诸葛诞,以功升司空、廷尉。高贵乡公领兵攻打司马昭,率军攻杀高贵乡公,加散骑常侍,深得司马氏信任。司马昭病笃,力请以司马炎袭晋王。司马炎代魏,进封公,加尚书仆射,以其女为太子妃。平吴,为中军主帅。累至骠骑大将军、侍中、尚书令。太康三年死,谥武。


【生卒】:217—282

【介绍】:

三国魏末西晋初平阳襄陵人,字公闾。仕魏尚书郎。累迁大将军司马、廷尉,为司马昭腹心。高贵乡公曹髦攻昭,率众拒之。又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曹髦,参与司马氏代魏密谋。入晋,转车骑将军,封鲁郡公。典定法律。迁侍中。以一女为太子妃,一女为齐王妃,宠信无比。为政务农节用,并官省职。伐吴之役,拜大都督,总统六师。屡陈吴未可定。及吴平,惧罪,罢节钺。卒谥武。


猜你喜欢

  • 窦光鼐

    【生卒】:1720——1795字元调。山东诸城人。乾隆早期进士。历官左副都御史、礼部侍郎、宗人府府丞。屡上疏参劾各地官吏,三督浙江学政。乾隆六十年主持会试,后退休。【生卒】:1720—1795【介绍】

  • 鲁昂

    【介绍】:明应天府江宁人,字廷瞻。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时官兵科给事中。有秉执政意诬奏大臣者,人皆不敢言,昂独摘发其奸。累迁户科都给事中。屡疏文武大臣不法事,忌者甚众,遂被诬下狱,谪蒲圻知县,辞归。

  • 何腾蛟

    【生卒】:1592—1649【介绍】:明贵州黎平卫人,字云从。天启元年举人。崇祯中授南阳知县。战乱中力守地方,以是知名。十六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与左良玉交欢,得相安。福王即位,加兵部侍郎,寻总督湖

  • 包陈

    【生卒】:?—828前【介绍】: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包佶子。以荫入仕,授华阴尉。累任使府,袭封丹阳郡公。历任雅州刺史、福王府长史、福王傅,以国子祭酒致仕。卒年五十七。

  • 耶律隆运

    【生卒】:941——1011即韩德让,匡嗣子。初侍景宗,以勤谨著称,累迁上京皇城使,代其父为上京留守。宋军攻燕,奚底等败回,南京被围。时,德让守南京,因守卫有方,围解,又败宋军于高梁河,征为南院枢密使

  • 夏侯徽

    【生卒】:211—234【介绍】:三国魏沛国谯人,字媛容。司马师妻。雅有识度。因系魏氏之甥女,司马氏深忌之。魏明帝青龙二年被逼饮鸩死。晋武帝泰始二年始加谥景怀皇后。

  • 王思礼

    【生卒】:?—675【介绍】:唐时高丽人。少习戎旅,以战功充关西兵马使。安禄山反,哥舒翰奏充元帅府马军都将,每事独与之决。密劝翰诛杨国忠,翰不应。潼关失守,走行在,肃宗责其不坚守,将斩之,赖房琯谏得免

  • 裴矩

    【生卒】:?-627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孤,好学有文才。初仕北齐。北周时,为杨坚府僚。隋开皇中,以三千兵安定岭南,升内史侍郎。炀帝初,至张掖,掌与西域互市事。撰《西域图记》三卷进帝。言吐

  • 高崇文

    【生卒】:746-809幽州(今北京)渤海人。少入平卢军。从韩全义,治军有方。元和初拜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军征讨西川,活捉割据者刘辟,封南平郡王。二年由西川节度使改任邠、宁、庆三州节度使。(,参见《新

  • 陈懋龄

    【介绍】:清江苏上元人,字勉甫。乾隆五十七年副贡生,官安徽青阳县教谕。博闻强记,通历算之学。有《经书算学天文考》、《春秋闰朔交食考》、《六朝地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