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邵雍

邵雍

【生卒】:1011—1077

【介绍】:

宋范阳人,后迁河南,字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以《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授之。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恒相从游。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而社会时在退化。卒谥康节。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生卒】:1011——1077

字尧夫,号安乐先生。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徙居共城。苦学,周游河、汾、淮、汉,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等。移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相从游。嘉祐间,屡诏固辞。熙宁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卒,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及《伊川击壤集》等。


【生卒】:1011—1077

【介绍】:

宋范阳人,后迁河南,字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以《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授之。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恒相从游。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而社会时在退化。卒谥康节。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生卒】:1011——1077

字尧夫,号安乐先生。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徙居共城。苦学,周游河、汾、淮、汉,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等。移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相从游。嘉祐间,屡诏固辞。熙宁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卒,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及《伊川击壤集》等。


【生卒】:1011—1077

【介绍】:

宋范阳人,后迁河南,字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以《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授之。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恒相从游。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而社会时在退化。卒谥康节。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猜你喜欢

  • 杨略

    乾运侄。建议乾运降西魏,有功,为车骑大将军。随军作战有功。武帝建德末,封上庸县伯。(,参见《北史》)【介绍】:北周傥城兴势人。杨乾运侄。乾运仕于南朝梁,时萧纪、萧绎争帝,连兵不息。略乃劝乾运归周。以归

  • 游眅

    【生卒】:?—前551【介绍】:名或作贩、皈。春秋时郑国人,字子明。游吉兄。郑简公时大夫。将如晋,未出境,遭遇娶妻者,夺其妻而宿于邑舍,为其夫所杀。

  • 瓦三

    【生卒】:?——1685固尔玛珲之子。初封辅国将军,后袭辅国公。授正蓝旗满洲固山额真。参加过中俄雅克萨交涉。康熙二十四年卒,谥襄敏。【生卒】:?—1685【介绍】:清宗室,阿敏孙,固尔玛珲子。康熙间,

  • 杨光辅

    【介绍】:宋密州安丘人,居马耆山。学者多从受经。以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仁宗召至,命说《尚书》,时年七十余,论说明畅。欲留为学官,固辞,以国子监丞老于家。

  • 石世

    【生卒】:339—349【介绍】:十六国时后赵国君。石虎幼子。初封齐公。十岁,立为皇太子。虎死,即位,尊刘氏为皇太后,临朝。兄石遵入邺,废世为谯王,废刘氏为太妃,寻皆杀之。世立凡三十三日。

  • 崔子约

    北齐名臣㥄侄。居母丧尽哀。在北齐位考功郎。行止有风度,梁使刘孝仪等见之倾倒。【介绍】:北齐清河东武城人。崔仲文弟。东魏孝静帝武定中,为平原公开府祭酒。北齐废帝时官至考功郎,病卒。

  • 宋藻

    【介绍】: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去华。宋棐从子。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初以布衣上《十君论》,授卢陵尉。忧金人渝盟,上《时议》二十篇。金兵退,又陈不当掩兵深入,朝廷遂议班师。擢知江阴军。孝宗乾道初,乞令戍师各以

  • 王同皎

    【生卒】:?—706【介绍】:唐相州安阳人。功授右千牛将军,封琅邪郡公。尚中宗女,拜驸马都尉。武三思谋乱,同皎欲劫杀之,事泄,为三思诬害。睿宗立,复其官爵,谥忠壮。

  • 辽世宗

    【生卒】:918—951【介绍】:即耶律阮。辽代皇帝。契丹名兀欲,东丹王耶律倍子,太宗侄。初封永康王。大同元年,太宗死后,在恒州即位。与述律太后所立太宗弟李胡相攻,旋和解罢兵,迁太后、李胡于祖州。改大

  • 宋后废帝江皇后

    即江简珪。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泰始五年(469)纳为太子妃,后废帝即位,立为皇后。后废帝废,降号为苍梧王妃。(,参见《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