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讲经文

讲经文

文体名。汉魏六朝以来,佛家多以“唱导”、“转读”等方式宣扬教义,弘广佛法。“转读”为自印度传来的讲经方式,其特点是抑扬其声以讽诵经文,“以哀婉为入神,用腾掷为轻举,致使淫音婉娈,娇弄颇繁”(《高僧传》卷一四),也就是以悦耳动听的声腔,吸引俗家子弟,并逐渐成为伎艺化的讲经。至隋唐时,仍沿袭此风并逐渐发展为新的讲经形式——俗讲。敦煌石室保存下来的讲经文,正是释氏佛门以大众化方式讲唱佛经的底本,它使往昔的讲经变为听众所容易接受的讲解和歌赞,而这些歌赞又必须是人们能歌能唱的曲调。讲经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经文,在讲经之前,先把要讲的经文唱出来,名为唱经,是由都讲担任的,以往讲经是这样,俗讲也如此。二是讲经,把唱出来的经文加以阐释,依据旧的注疏义记,再结合当时社会风尚、人情世态,以引起听众的兴趣,灌输更多的佛教思想。就形式与方法而言,仍袭用道安的科分方法,即把讲经分为“序分、正宗、流通”三部分。三是唱词,包括新歌、俗曲和诗词,有五言诗、六言诗(或称为词)、七言诗和三三七言的俗曲,某些唱段上还注有“断”、“平”、“侧”、“平侧”等字样,表示有一定约束力的独特唱法,这是讲经文里最重要的部分,有了它才能把讲经变成俗讲,才能把佛经的宣传大众化。所以,讲经文的体制和变文一样,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但是,变文不引原经文,而讲经文在讲说之前则必须引原经文,然后逐段、逐句或逐字地发挥演绎,故讲经文的讲说开头往往标有“经云”、“经曰”。唱词的结句又以“催经”的套语,“××××唱将来”作结。至于讲经文的内容都是依据佛教经典宣扬佛法的弘大无边,教义的深邃莫测,人生变化无常,以及皈依佛门的真谛,如《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等。

猜你喜欢

  • 长孙贞隐

    【介绍】:宋人避仁宗讳改长孙正隐,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高宗时在世,曾任太常博士。《全唐诗》存诗2首。

  • 燕山

    ①指自今天津市蓟县东南绵延而东至海滨的燕山山脉。亦指战国时的燕国地区。贾至《燕歌行》:“昔时燕山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②指燕然山。徐坚《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燕山应勒颂,麟阁伫名扬。”参见“燕然

  • 富平少侯

    【介绍】:李商隐作。“富平少侯”本指汉富平侯张安世的孙子张放,但所咏内容却与张放具体行事无关,是一首托古讽今之作。首联责其少年袭位、却不知国家忧患为何物,逆笔取势;中二联写少侯豪侈游乐,居室陈设极尽华

  • 乔侃

    【介绍】:唐代文学家。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生卒年不详。乔知之之弟。武后时学士,预修《三教珠英》。中宗时,曾任隋州刺史。玄宗开元初,为兖州都督。侃以文词知名。与沈佺期交谊较深。《全唐诗》存诗一首。

  •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介绍】:刘禹锡作于元和十年(815)春。此时作者被诏还京,同被诏者较多。诗于快慰之中表现出复杂变化的心理状态。首句以卧龙喻续来之迁客,次句以武陵樵客自喻。末句写十年之后初闻长乐钟的遐思。清人徐增说:

  • 星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赤道附近一周天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星次。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星次绝轩台,风衢乖禹服。”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介绍】:李白《劳劳亭》诗句。二句深刻地写出了离别之苦。古人有春天折柳送别的风俗,此处将春风拟人,知离别之苦,故不遣柳条青也。李锳曰:“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其妙在‘知

  • 泰娘歌

    【介绍】:刘禹锡在朗州作。这首诗是纪实之作。诗引称“泰娘本韦尚书家主讴者”。韦尚书即韦夏卿,史称其“有风韵,善谈讌,与人同处,终年而喜愠不形于色,抚孤侄,恩逾己子。早有时称。其所与游辟皆一时名士。”(

  • 张善继

    【介绍】:见张希复。

  • 迥立

    屹立,独立。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