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9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感到权位受到威胁,决定对外宣战,并照会各国驻华使节在二十四小时内离京赴津。各国公使联名函复总理衙门,请求延期赴津,并要求于次日上午9时答复。6月20日(五月二十四日)未见复文,德国公使克林德前往总理衙门抗议,当行经东单牌楼时,适遇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队巡街,克林德首先开枪,未中,恩海还击,将其击毙。德国以此为借口,对清政府进行威胁、勒索。《辛丑条约》订立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赴德赔礼道歉,并为克林德立碑。

猜你喜欢

  • 秦灭六国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灭六国的事件。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任用李斯等人为辅佐,继续实行秦昭王以来的远交近攻政策,派间谍用金玉贿赂六国权臣,使良将随其后,发动对六国的军事进攻。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

  • 四帐皇族

    辽朝四个宗室贵族集团。又称皇族四房或一帐三房。阿保机的后裔九代(九帐)皇族,地位最尊,为横帐;阿保机的伯父岩木之后裔,为孟父房;叔释鲁的后裔,称仲父房;诸弟刺葛、迭剌、寅底石、安端及苏的后裔,为季父房

  • 方腊起义

    北宋末年两浙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徽宗时,统治阶级奢靡无度,横征暴敛,加以辽、夏岁币贡输及“花石纲”的骚扰,致使江浙劳动人民生活陷入绝境。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又名方十三)遂利用秘密流行于当地的

  • 三饷

    明末额外增加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依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七百余万顷,按亩加派“辽饷”,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又每

  • 兵部

    官署名。三国曹魏始置五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尚书。西晋泰始年间废省,另置驾部、车部、库部等官。太康年间将原五兵中的中兵、外兵分为左右,置七兵尚书。东晋以降,复置五兵尚书(刘宋一度罢省)。隋

  • 汲桑起义

    西晋时茌平农、牧民起义。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汲桑和石勒在茌平率农、牧民起义,进行反晋斗争。起义军攻略诸郡县,杀守令,释囚犯,队伍日益扩大。汲桑率领义军攻克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乐陵、平原等地。数

  • 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文字异形”非常紊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国通用的小篆为准,统一全国字体,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用小篆分别书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

  • 日俄密约

    从日俄战争后直到1917年日俄两国曾先后签订了四次密约,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日俄两国协议瓜分中国内外蒙古的权益。以1907年(光绪三十四年)的第一次和1912年的第三次为尤。密约主要规定,沙俄承认日本在

  • 郑成功抗清

    郑成功系郑芝龙之子。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苦劝不听,遂率部拒降,在广东南澳招兵买马,组织义军,坚持抗清斗争。先奉隆武,后奉永历年号。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从南澳出兵,两三年间,接连攻占了同安、海

  • 梓州战役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李顺率农民军攻占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宋军残部逃往成都东北之梓州(今四川三台)。知州张雍率三千士卒,在城中治器械,积军储,以为固守待援之计。李顺派大将相里贵率二十万大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