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是中国旧历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富有封建性与侵略性,极力鼓吹向外扩张,强烈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并制定了征服全世界的“大陆政策”。日本向外侵略的第一个目标是朝鲜。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亦称东学道)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一面劝诱清政府出兵,一面设立大本营,秘密下动员令,准备挑起战争。清政府上了日本的圈套,于6月(五月)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一千五百人赴朝。日本见阴谋得售,立即出兵朝鲜。7月23日(六月二十一日), 日军占领王宫,组织傀儡政权,并利用它宣布废除中朝所有商约,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所有清军。7月25日(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袭击护送运兵赴朝的中国海军。日本陆军从汉城出发,偷袭牙山清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向日本宣战。聂士成部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主将叶志超却不战而逃,退往平壤。日军步步紧逼,经过平壤、黄海两次大战,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10月(九月)下旬, 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辽东半岛,第一军从朝鲜北部渡鸭绿江,攻占安东(今丹东)直入辽宁腹地;第二军渡海由花园口登陆,直犯金州,相继侵占大连、旅顺。1895年2月(光绪二十一年一月)日军攻占山东半岛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国人民和清军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抗战,屡创日军,但却无法扭转败局。腐朽的清政府在日本军事进攻和外交讹诈下,屈膝投降。经过美国的“调停”,1895年3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六日)李鸿章带领顾问美国人科士达,与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务相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开始谈判,并于4月17日(三月二十三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日战争至此结束。从此,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猜你喜欢

  • 清朝

    朝代名。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满族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改元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洲,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顺治

  • 皮场庙

    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严刑惩治,规定凡贪污六十两以上银子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府、州、县要在衙门左面,别立一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将填满草的人皮袋,悬挂在官府公座两旁,用来警戒

  • 赵犊、霍奴起义

    东汉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南)人赵犊、霍奴领导当地农民群众,举行起义。农民群众英勇战斗,打败前来镇压的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刺史和涿郡(治今河北涿县)太守的军

  •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为镇压维新运动而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是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政变”。维新派与帝党结合,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顽固派对此极端惊恐和仇视,迅速地聚

  • 齐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东征后,成王封师尚父(亦称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等)为齐侯,统治原东夷薄姑氏(或作蒲姑、亳姑,今山东博兴一带)的土地和人民,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 护步答冈战役

    女真族抗辽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后,乘胜连克辽北边重镇达鲁古(今吉林扶余附近)、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十一月,辽天祚帝亲率十余万大军伐金,阿骨打领兵两万迎敌。两军

  • 开山赵起义

    金海陵王时山东人民的反金斗争。金军南下攻宋,山东人民不堪骚扰。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山东沂州人赵开山将姓名倒置为“开山赵”,聚众万余人起义。攻占密州(今山东诸城)、日照(今山东日照)等县,众至三

  • 永乐城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神宗元丰时,宋军攻占西夏银(今陕西米脂西)、夏(今陕西横山西)、宥(今陕西靖边西北)三州,欲进而夺取整个横山地区,进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宋

  • 太平军北伐

    1853——1855年(咸丰三年至五年)太平军为夺取北京而进行的远征,亦称“太平军扫北”。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不久,便于1853年5月(咸丰三年四月)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部北伐。林、

  •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代表中国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与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开展了论战,论战内容:第一,要不要变法。维新派认为中国处于“四夷交迫,分割洊至,覆亡无日”的危险境地, “守旧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