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白朗起义

白朗起义

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白朗,字明心,河南省宝丰县大刘村人。由于当地封建剥削沉重,又经常闹灾歉收,农民生活困苦,不断发生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1911年10月白朗在宝丰一带领导数百农民宣布起义,反对清政府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对全国的搜刮压榨更甚于前。起义军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起义队伍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并焚教堂、惩教士,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白朗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转战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省,行动敏捷,使派去镇压的北洋军剿不胜剿,防不胜防,屡受起义军重创。袁世凯对白朗起义军恨之入骨,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也一再敦促袁世凯加紧镇压。袁特派段祺瑞驰赴信阳,调集豫、皖、鲁、鄂等省军队二十万人,且有沙俄派出的飞机参战,对起义军围攻堵截,大举进剿,但仍无济于事。1914年初白朗起义军改名为中原扶汉军,又称公民讨贼军,白朗自任大都督。3月白朗在陕西紫荆关发布《安民布告》,指斥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是“神奸主政,民气不扬,虽托名共和,实厉行专制”。提出“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的口号,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色彩。白朗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得不到补充休整,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部队损失很大。1914年6月由西北返转河南时,起义军数量大减。8月回到宝丰、临汝交界的山岭中,陷入北洋军和地方反动武装重重包围之中,白朗不幸牺牲,历时三年,纵横五省的白朗起义最后失败。

猜你喜欢

  • 省长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省的行政长官。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7月6日将巡按使改为省长,巡按使署改称省长公署。省长总理全省政务,偏重民政,由中央任命。军政长官则称督军、督理。1924年12月11日临

  • 岳家军

    南宋初年对岳飞所统领的抗金军队的习惯称呼。当时诸军多以主将姓氏称为某家军,如韩世忠部称韩家军,张俊部称张家军等。岳家军番号先后为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行营后护军。系以牛皋、董先等人所部义军为

  • 恰克图条约

    清雍正时中俄双方签订的条约。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六月订立,共十一条。关于中俄中段边界问题,该约内容与《布连斯奇条约》相同。条约重申《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东部边界的乌第河地区仍然暂不划分的规定。关于

  • 阿保机诸弟之乱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首领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痕德堇为部落联盟长后,改革联盟组织,进一步牢牢掌握了全部军政实权。于是违背联盟长三年一改选的旧制,凭借权势“久不受代”,遂引起部落联盟中守旧派贵族势力的激烈

  • 中俄会约

    见“旅大租地条约”。

  • 董才起义

    辽天祚帝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正月,南京道易州涞水县(今河北涞水)人董庞儿(原名董才)聚众万余人发动起义,屡败官兵,对南京构成严重威胁。被辽廷诬称为“剧贼”。二

  • 商部

    清末官署名。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因“振兴商务”的需要,增设商部,并将先设之矿务铁路总局并入。主官为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将工部并入

  • 春秋

    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481年)止。旧史一般以鲁隐公元年为春秋时代的开始,但对于春秋结束的年代,因为涉及到对战国起年的不

  • 满文

    满族的文字。女真族初无文字,金太祖仿契丹字创制女真大字,熙宗又制女真小字,盖皆脱胎于汉字。至清时其字均已失传不用。清太祖时,始仿蒙古字制满族文字,太宗时又附增圈点而字渐增多,是为满文,当时称为国书。其

  • 桓谭反谶纬

    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桓谭,字君山,博学多通,遍习五经。东汉初年,统治者提倡谶纬之学,他独树一帜,力反谶纬神学,认为天道性命,连圣人也说不清楚。谶纬欺骗迷惑君主,应该贬斥。谶纬是奇怪虚诞之事,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