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贾鲁治河

贾鲁治河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对黄河的治理。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历任监察御史、工部郎中、工部尚书、中书左丞等官。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许,白茅堤、金堤相继决口。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东平路(治今山东东平)、以及曹州(治今山东荷泽)等处,都遭受严重水灾。洪水沿运河北侵安山(今山东梁山境内),漫衍至济南、河间两路。这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且破坏了运河漕运,冲毁了山东盐场,使元政府的南北运输与财政收入遭受巨大损失。至正九年,右丞相脱脱力主治河,并向朝廷推荐了贾鲁。在此之前,贾鲁为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曾循行被水郡邑,后又为都水使者,奉命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并向朝廷提出了治河建议,但未及实行。至正十一年四月,贾鲁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奉命治河。元政府签发了汴梁(治今河南开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以及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十八翼军士二万,投入治河工程。贾鲁采取疏、浚、塞等多种治河措施,在黄陵冈(今山东曹县东南)及其附近,堵塞黄河决口,修复护河堤岸,并疏通了由黄陵冈南至哈只口,西至阳青村的河道,迫使黄河通过新浚河道,由哈只口入故道,然后再合淮入海。这次治河,从四月下旬开始动工,至十一月水土工毕,前后仅半年多时间。元末,黄河沿岸洪灾、饥荒、瘟疫本已十分严重,贾鲁治河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猜你喜欢

  • 旅大租地条约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的条约。原称《中俄会订条约》,又称《中俄会约》,1898年3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六日)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与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福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俄国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水

  • 泌之战

    春秋时期楚庄王为建立霸权与晋国展开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发兵攻郑,围郑都三月,及至晋国救郑之军到来,郑已降楚。晋军将帅对于是否与楚交战意见不一。中军主帅荀林父主和,其佐先縠坚决主战,并不待

  • 晋灭东吴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西晋发兵二十万,分五路进兵攻吴。东线,杜预从襄阳发兵直捣江陵(今湖北江陵),占领江陵及江南各州郡。建威将军王戎直攻武昌,安东将军王浑出击横江(今安徽和县横江浦),欲攻采石,取建

  • 拒俄义勇队

    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建立的抗俄组织。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沙俄拒绝按照《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从中国东北撤军,反而提出七项无理要求,企图置中国东北于沙俄殖民统治之下。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和

  • 三大帅班师

    南宋初赵构秦桧一伙破坏抗金斗争的重要事件。绍兴初年,韩世忠统领的前护军八万人,张俊统领的中护军八万人和岳飞统领的后护军十万人, 分驻淮东、淮西和京西地区抗金前线,逐渐成为南宋军队三大主力,号称“三大帅

  • 垓下之围

    项羽被刘邦围困于垓下 (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最后败亡的战役。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等围项羽于垓下,项羽兵少食尽,夜间听到汉兵四面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自己已陷入绝境

  • 肖衍舍身佛门

    梁武帝佞佛事件。梁武帝肖衍崇信佛教,赐给寺院土地、财产和特权,亲自主持建造大敬爱寺、大智寺和同泰寺,并且三次舍身佛门,入同泰寺为僧。第一次舍身在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三日后被臣下赎身回宫,遂将

  • 梁氏擅政

    西夏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毅宗谅祚亲政后,迎娶已蕃化之汉人梁氏为后,并以其弟梁乙埋为“家相”,参与朝政决策。拱化五年 (公元1067年)毅宗死,子秉常八岁继位,是为惠宗。母梁氏以太后摄政,舅梁乙

  • 楚庄称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因北上受阻,转向东方发展,灭掉淮水流域一些小国,增强了实力。楚庄王即位后,以孙叔敖为令尹,选贤任能,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又平定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及附近群蛮、百濮的骚扰,使楚的国势为之一振

  • 僚族起义

    唐前期四川少数民族起义。唐太宗征高丽无功而还,伺机再次东征,乃令强伟等役民赶造战船。重役摊及四川僚族。僚族无技造船,不得不雇佣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人,大船一艘,往往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除出绢雇人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