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丰川易说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1656-1738)撰。心敬字尔缉,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少时曾从李颙学,长于《易》。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因老病不能赴京而罢。王氏虽受业于李颙,但不如其师谨严。所注诸经,好作异论,注《尚书》及《春秋》尤其如此。只有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使人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合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且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说:“《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又说:“置象言《易》,是谓悬空。执象舍义,是为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又说:“《中庸》一书,是子思为当日之言道者,视为高深玄远,两引中庸之说以明道。易翼十篇,是孔子为当日之言《易》者,视为高深玄远,故重申易简之说以明《易》。后儒往往索诸隐深,欲以张皇《易》妙而不知反失其本旨。”又说:“若《易》不关象,则不知义于何取;不属卜筮,不知为设蓍何为。”又说:“学者读《易》不知求设教之本旨,读书不知洪范经世之宏猷,每与河图洛书穿凿附会,何切于实事实理。”又说:“大抵汉、唐之易,只成训诂。宋、明之易,多簸弄聪明。训诂非《易》而《易》在,聪明乱《易》而《易》亡。”又说:“义言象占,同体共贯,废一不得,泥一不得。后儒纷纷主象、主数、主理、主卜筮、主错综之变,是舍大道而入旁蹊。”至于互卦之说,老阴老阳始变之说、错综之说、卦变之说,皆斥而不信,甚至摈弃《左氏》所载古占法,一以切近人事者为归。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尊水园集略

    十二卷。清卢世(1588-1653)撰。卢世字德水,别号紫房,山东德州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户部主事。补礼部,旋改御史,巡视漕运。入清,即家拜御史,征诣京师,托病辞官,卜居平原,自号南村病

  • 重续千字文

    二卷。宋葛刚正(生卒年不详)撰。刚正字德卿,自号水云清隐,江阴(今属江苏)人,丞相葛邲之从孙。此书《宋史·艺文志》等宋元以来官私书目均未著录。其自序云:“余曩侍先君宦游通州时,四明潘侯伯恭以其先大夫昌

  • 凝斋遗集

    八卷。清陈道(公元1707年-1760年)撰。陈道,字绍洙,号凝斋,江西新城人。乾隆戊辰(1748)进士。著有《凝斋遗集》。是集凡八卷,集为其子陈守城等所刊,文六卷、诗二卷。其文多讲学之作,学究气甚浓

  • 尚诗征名

    二卷。清王荫祜撰。荫祜字子受,直隶正定(今河北正定)人。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前有序以言著书之旨在于引《尚书》之例考证作者。分甲、乙两篇,甲篇六十条,为已定之说,标明各篇作者及依据。乙篇十五条为未定之说

  • 学古编

    一卷。元吾丘衍(生平详见《周秦刻石释音》)撰。此书为篆刻印章技法之书。首列三十五举,详论书体正变及篆写摹刻之法,次为合用文籍品目,一是小篆品,二是钟鼎品,三是古文品,四是碑刻品,五是器品,六是辨谬品,

  • 周易集说

    十三卷。元俞琰(约1257-1327)撰。俞琰字玉吾,号石涧道人,又号林屋山人,平江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俞琰的生卒年史无明文,《宋史翼》引《苏州府志》云,生宝祐间,卒元贞间,年七十。自宝祐初至元贞末

  •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三卷。宋钱乙(1035-1117)撰。阎孝忠(生卒年不详)整理。钱乙,字仲阳,祖居钱塘(今属浙江省),后迁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是为郓人。幼年孤苦,稍长读书,随姑父吕氏学医,曾治愈公主及皇子病,而授

  • 洞麓堂集

    十卷。明尹台(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尹台,字崇基,号旧山,永新(今属江西省)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授编修,严嵩欲与为婚,竟不允,出为南京祭酒,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洞麓堂集》。是集

  • 人海诗区

    四卷。不著撰人姓名。其诗四卷。分为都城、宫殿、桥闸、祠墓、苑囿、驿馆、园亭、坊市、几甸、边障、山峪、水淀、岁时、风俗、寺观、杂咏等十六类。杂咏又分为绝艺、仙释、花卉、品味、器用、漕运等六种。其都城、宫

  • 裘文达公集

    二十卷。清裘曰修(1698-1776)撰。裘曰修,字叔度,又字漫士,号渃皋,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礼、刑、工三部尚书。政绩颇卓。是集有文集六卷,诗集十二卷,奏议一卷,补遗一卷。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