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教论

二教论

一卷。北周释道安(生卒年不详)撰。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今安徽省阜阳县)人。学佛研法,格外尽心;崇师受业,旁观子史。面对北周武帝时期的儒、释、道矛盾激化之际,在周武帝集庭臣僧道辨论谁先谁后,孰是孰非,决定存留废立的社会舆论汹涌之时,道安以护教身份上皇帝《二教论》,以劝上示下,平息争端。然而,这决不仅仅是宗教之争,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矛盾背景,故决非一言一论所能平息。至建德三年(574),周武帝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道安迫于形势,不得不避居林薮。《二教论》的内容,主要针对佛、道教而发,尤其偏重于佛教,全论共有十二篇。即:第一,归宗显本;第二,儒道升降;第三,君为教主;第四,诘验形神;第五,仙异涅槃;第六,道仙优劣;第七,孔老非佛;第八,择异道流;第九,服法非老;第十,朋典真伪;第十一,教指通局;第十二,依法除疑。认为二教是指内教与外教,内教谓练心之术,外教谓救形之术。把“儒教”放在别流之列,称为别教。所引典籍,儒家以六经为宗,道家用张鲁蜀记为证,史册依史记两汉正史为据。其书的优点是:一,关于三教(儒、释、道)异同优劣,辨解详叙可谓精密。二,所引孝经解说晋书礼乐志,文字虽不多,但皆属佚典,具有保存史料价值。三,崇君平教,判示异同,反映了作者主张三教融合的思想。此《二教论》,对于了解北周武帝毁佛事件的教俗之争,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均有一定参考作用。现常见收载于《广弘明集》,金陵刻经处有刻本。

猜你喜欢

  • 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

    八十卷。清高宗御制。清高宗生平事迹详见《梵番满蒙汉五体合璧贤劫千佛号》辞条。《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上示内阁,将全藏诸咒,详加考译并用四种文字(满文、

  • 大乘三论略章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乘三论略章》旧题名为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共十六章。第一章二谛义,第二章二智义,第三章般若意,第四章真应义,第五章涅槃佛义,第六章佛性义,第七

  • 皇朝经世文编

    一百二十卷。清贺长龄(17851848)辑,魏源(1794-1857)编。贺长龄,字耦耕,又称耦庚,号耐庵。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嘉庆进士,官至贵州巡抚,升云贵总督。著有《耐庵文存》。魏源,原名远达,

  • 文选考异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

  • 何猿叟日记

    一卷。清代何绍基(生卒年不详)撰。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道光进士,官编修,精于经史研究,尤工于书法。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此书是作者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

  • 望崖录

    二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此书内篇一卷,皆谈佛理,自称以三教归一,与林兆恩、屠隆所见相同。外篇一卷,记师事昙阳子事,内容尤为怪谬。收入明万历十三年(1585)刊本《王奉常杂著》中。另有《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虞山丛刻

    十四种,三十一卷。民国丁祖荫(详见《虞阳说苑》)。丛书所辑均为丁祖荫搜集清初常熟先哲著作,多没有刊本,或与刻本不同的抄本,如有价值,亦收入。共三集,甲集收五种,除钱谦益《吾炙集》一卷、《东山洲和集》二

  • 周礼会通

    六卷。清胡翘元撰。翘元系江西乐平县(今属江西)人,乾隆辛巳(1761)进士,官至山东学政。事迹具《江西通志》本传。书凡六卷,天、地、春、夏、秋五官及《考工记》各为一卷。每卷之前,均有总论,对叙官次第发

  • 襄阳遗集

    一卷。明范明泰编。范明泰,字长康。嘉兴(今浙江)人,万历庚子(1600)举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乃裒辑北宋书画家米芾遗文之集。米芾之《宝晋英光集》本世有传本,范明泰大抵未见,故而繁采各书,裒为此集。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