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亳州志

亳州志

①四卷。明李先芳等纂修。李先芳,字符卿,山东濮州人,官至尚宝司少卿,明嘉靖末年奉命为亳州同知。亳州旧志,始于明成化十八年,知县贺恩聪创修之,然荒秽苟简,全志仅数页。至弘治十七年,指挥石玺,复委贡士王浩续州志。又数十年,李先芳来守是州,惧旧闻放失,因设局重修,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此志四卷,为纪四:曰商纪、魏纪、后妃纪、郡代纪;为图一:曰郡图;为表二:曰秩官表、人物表;为考六:曰建置考、田赋考、学校考、兵卫考、材胥考、古迹考;为传十:曰秩官列传、人物列传、夏侯氏传、桓氏传、戴氏传、忠义传、孝友传、列女传、方外传、外传。此志凡例言称,则其攫摭所及,不过二十一史、《文献通考》、《玉海》、《文选》、《初学记》数种,且征引既疏,不暇考索。就其体例而言,则庞杂无序,颇伤冗滥。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②二十卷,首一卷。清钟泰、宗能征纂修。钟泰,清同治年间任毫州州牧。宗能征,字文宿,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九年(1893)来任亳州知州。亳州旧志,始于明成化年间,至弘治十年,州人王浩复纂修之,其后一再纂辑,惜皆散佚不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先芳等复再修之,迄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州牧刘泽溥始重修之。乾隆五年(1740),再修于州牧华度。乾隆三十九年(1774),复修于州牧郑交泰。道光五年(1825),州牧任寿世更加纂辑。及至同治八年(1869),州牧钟泰以修省志,奉檄采辑,而志稿未成,至光绪十四年(1888),距道光任寿世志已有六十余年。光绪十五年,州牧陈晋延袁升伯主其事,设局重修,虽以同治志稿为据,然大端仍袭道光任寿世志。嗣后光绪十七年,州守王懋功,复延州人陈皞氏重加纂辑,及宗能征来任知州,病其书不出于一人之手,而意见各别,于是详为考核,增略删繁,阅两春秋始克臻事。此志攫摭旧闻,义例略备,惟分目过多,人物志分为十三类,列女志分为八类,未免志体冗滥。咸、同间捻军战事始末,此志纪之甚详。亳州乃多水患,于河工沟渠,亦详载靡遗。此志以袭旧志之失,而无所辨证。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猜你喜欢

  • 瑞应图残本

    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此书援引梁孙柔之《瑞应图》及宋书《符瑞志》中有关内容而成,但已残缺,主要记载天地间“瑞应”之物,如用神龟、青龙、朱雀等来附会封建统治政权等内容。如青龙条”:“青龙水之精也,乘云雨而

  • 周易集说

    十三卷。元俞琰(约1257-1327)撰。俞琰字玉吾,号石涧道人,又号林屋山人,平江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俞琰的生卒年史无明文,《宋史翼》引《苏州府志》云,生宝祐间,卒元贞间,年七十。自宝祐初至元贞末

  • 师白山房讲易

    三卷。清张学尹撰。张学尹字子任,号听翁,湖南湘阴人,曾主讲宛南书院。此书成于道光九年(1829),为其在书院时的易学讲义。前有作者自序:“自束发受书,即寝食于易,以至于今。其始泛览于百家之言者十有余年

  • 新疆图志

    又名《新疆图志黄册》。一百十六卷,首一卷。清袁大化修,王树楠等纂。袁大化字行南,安徽涡阳县人,宣统二年任新疆巡抚。王树楠详见民国《河北通志稿》。袁大化巡新疆后,乃开局修纂,王树楠总其事,道员王学会集其

  • 学术辨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条。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

  • 影宋绍熙本穀梁传

    十二卷。晋范宁撰。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传至两宋之时,逐渐稀少,除注疏本外,单刻本不多见。此本原为宋绍熙年间(1190-1194)余仁仲万卷堂刻本,有很高的价值。其书共分十二卷,按春秋十二公,每公为一

  • 奉化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曹膏、唐宇霖修,陈琦纂。曹膏,乾隆年间任奉化县知县。奉县自唐开元,以鄞县称为奉县,唐开元以前都称鄞县。此志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全书十四卷首一卷,卷首为序、凡例、图、姓氏。

  • 思兰堂诗集

    五卷。清曾纪元(生卒年不详)撰。曾纪元字竹麟,湖南湘潭人,清末时在世。此集为曾纪元卒后,其子广武取纪元手稿编次,由王闿运勘订梓行。卷首有王闿运《序》,称“纪元幼时下笔成章,其材志不可限量,以为必有大成

  • 钱警石年谱

    一卷。清钱应溥(1824-1902)撰。应溥字子密,浙江海盐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官至军机大臣,工部尚书,为谱主之子。谱主钱泰吉(1791-1863),字辅宜,号警石,又号甘泉乡人,曾官

  • 禹贡水道便览

    一卷。清张先振撰。张先振字以厚,湖北汉阳人,清代后期学者,除撰有本书外,还著有《周易互卦图说》、《周礼精义》、《仪礼考》,《律吕考》等书。本书名“水道便览”,与书之内容甚是相符。书中略于山而详于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