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人间诗话

人间诗话

二卷。清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事迹见《南唐二主词校》辞目。此书为论词之作,系著者重要的文学论著,为近代最著名的词话。它突破了清代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的局限,独树一帜,而以“境界说”为中心。它开宗明义地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提出:“有造境,有写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这部词话总结了历代论词和词的鉴赏的经验,也受到了西方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影响。《人间词话》最初刊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之《国粹学报》,共六十四则,由著者手定以后出版过多种不同版本,一卷本六十四则,有以下几种:1926年北京朴社本,俞平伯标点;1928年文化学社本,书名《人间词话笺证》,靳德峻笺证;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本,书名《人间词话》,靳德峻笺证,蒲菁补笺。二卷本有以下几种:1928年《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本,罗振玉编:上卷六十四则,与《国粹学报》所刊相同;下卷四十八则,系赵万里从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中录出,初刊于1927年《小说月报》第十九卷三号;全书共一百一十二则。1937年南京正中书局版《人间词话讲疏》,许文雨编著,一百一十二则。1981年齐鲁书社本,书名《人间词话新注》,滕咸惠校注:上卷名为《人间词话》,收词话一百二十六则;下卷名为《人间词话附录》,收王国维零星词论二十八则;共收词话一百五十四则。三卷本有:1940年开明书店徐调字《校注人间词话》,收词话一百三十则;1947年重印本,收词话一百三十七则。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书名《人间词话》,王幼安校订:卷一《人间词话》收词话六十四则,卷二《人间词话删稿》收词话四十九则,卷三《人间词话附录》收词话二十九则,共收词话一百四十二则。此外,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分《人间词话》(本编)收词话六十四则,《人间词话》(删稿)收词话四十九则,《人间词话》(附录)收词话二十九则,《人间词话》(拾遗)收词话十三则,共计一百五十五则。

猜你喜欢

  • 青草堂记

    五十一卷。清赵国华(1838-1894)撰。赵国华,字青衫,河北丰润人。自幼熟读经书。二十岁永平府华试取经古第一名、岁试生员一等第一名。同治进士。历官莘县知县、代理德州知州、乐安县知县、济南府粮捕水利

  • 汪刻隶续

    二十一卷。宋洪适撰。清汪日秀校刊。参见《汪刻隶释》。是本刊于汪氏校刊《隶释》之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当时汪氏跋于卷末,谓是本乃据金风亭长藏抄之本校以近刻而成。所谓近刻,系朱彝尊据范氏天一阁

  • 春秋列国官名异同考

    一卷。清汪中(详见《大戴礼记正误》)撰。汪中字容甫,是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著述很多,关于《春秋》之作,有《春秋述义》一卷(附在《述学)之后)及此书。《左传》所记列国官名,各家注疏都用《周礼》加以解说

  • 志乐辑略

    三卷。清倪元坦撰。元坦字畲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有《儒学入门》、《二曲集录要》、《老子参注》等。此《志乐辑略》凡三卷,系博考前人诸说以求散佚之古乐。卷一为黄钟之管,律吕图谱、五音、二变、变律半声

  • 樵香小记

    二卷。清何琇(生卒年不详)撰。何琇字君琢,号厉庵,宛平(今北京市)人。雍正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全书多为考证之文,共一百二十条,论经义方面内容占大多数,其次是论小学方面内容,另外还涉及字学、韵学等。其

  • 弹指词

    二卷。清顾贞观(1637-1714)撰。顾贞观字华峰,一字远平,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五年(1666)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五年(1676)设馆教授于宰相纳兰明珠家,与其子纳兰性德友善。后还乡,构筑“

  • 需时眇言

    十卷。清沈善登撰。沈善登字穀人,浙江桐乡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此书第一卷为纲领。第二卷为原易、第三卷为原筮、第四卷为原象、第五卷为原数、第六七八卷为图说、第九卷为三表、第十卷为

  • 丁中丞行略

    一卷。清丁惠衡编辑。该书记其父丁日昌生平事实。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以禀贡生选授琼州府学训导,官至江苏巡抚。日昌负干济才,尤热心于洋务。在广州初设炮局,在上海督办制造,以巧智与洋人周旋。其在江苏政迹

  • 钱子语测

    二卷 见《钱子测语》。

  • 青箱堂文集

    十二卷。《诗集》三十三卷。清王崇简(1602-1678)撰。王崇简,字敬哉。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明灭亡后,携家人南游江浙。顺治三年(1646)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