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

十七卷。西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贾公彦生平事迹详见《周礼注疏》。《仪礼》原名《礼》,汉称《士礼》,晋始称《仪礼》,相对于《礼记》称《礼经》。是一部专门记载礼仪条文的著作。关于《仪礼》作者,有两种主张:一为周公,一为孔子。贾公彦同意前者。《仪礼》有古文、今文之别,有三种刊本:“戴德本”、“戴胜本”、刘向“别录本”。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之本,亦即现在通行本。贾公彦疏讲:刘向《别录》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氏用之。二戴本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郑玄《仪礼》注,采今文、古文二书之长,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郑玄注博录诸家之说,精审详备。西汉传礼者,有师授而无注释,东汉马融只注有丧服经,郑玄全注《仪礼》十七篇,前无所承,独为其难。《西汉·儒林传》载:汉儒以“易”、“书”、“诗”、“春秋”名家诸多,而以“礼”名家者,实郑氏一人而已。三礼之名,虽始于马融、卢植,实确立于郑玄。《礼记》、《月令》、《明堂位》、《杂记》疏并云“礼是郑学”。《后汉书·郑玄传》认为郑注“通人或讥其繁。”但细按之,并不繁。皮锡瑞认为“郑之礼学最精,而有功于礼经最大。”戴震讲“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重”,均颇为恰当。郑玄《仪礼注》对后世影响极大,遂成定本。郑注之后,又有王肃注《仪礼》十七卷,颇好立异,终未能与之抗衡。又有无名氏二家,皆不传。故晋宋六朝间,《周易》、《春秋》、《左氏传》南北异师,《三礼》则同遵郑氏,自此以后,更无异论。贾公彦之疏以北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疏为基础,对郑玄《仪礼注》阐释,尽得郑玄《仪礼注》之义。郑氏注文古奥,得贾疏而明。贾公彦在疏中,集汉至唐研究《仪礼》之大成,贡献甚大,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贾公彦疏五十卷,唐以官本颁行,流传至今,其它诸家《仪礼》相继亡佚。总之,郑玄《仪礼》注是经学史上第一部《仪礼》之注,为汉代《仪礼》研究之集大成著作,贾公彦《仪礼疏》为东汉末至唐《仪礼》疏之集大成著作,是研究《仪礼》必备参考书。《仪礼注疏》版本众多。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全录诸家注疏,然于贾公彦疏多有删润。明以来刻本错误较多。清顾炎武《日知录》说“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中,《仪礼》错误尤多。”清代阮元刊《十三经注疏》的郑玄注以唐石经与宋严州单注本为主,贾疏以宋单行本为主,参以别本,一一清理纠正,为今通行《仪礼注疏》本。此外有公元959年刊单疏本,宋严州刊小字单注本,宋余仁·仲刊本,1177年刊本,明正德中陈风梧(庐陵)刊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嘉靖间余姚闻人诠校正常州府遂昌应补刊本,棉纸徐氏仿刊单行本,清嘉庆年间李元阳福刊《十三经注疏》本,1868年湖北崇文书局本,广东刊本,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书本五十卷,日本宝历十三年山东平左卫门刊本,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1957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全书荟要》本。

猜你喜欢

  • 麈史

    三卷。北宋王得臣(1036-1116)撰。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初受学于郑獬,又受学于胡瑗。嘉祐四年(1059)进士及第。历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知唐州、军器少

  • 春秋朔闰异同

    二卷。清罗士琳(1785-1853)撰。士琳字茗香,甘泉(今江苏扬州)人,考取天文生。从许桂林游,通天文历算,获阮元称赏。著有《四元玉鉴细草》、《比例汇通》、《增广新术》、《句股容三事拾遗》、《演元九

  • 佛国记

    一卷。法显撰。原书名《游历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平阳武阳(今山西)人。俗姓龚,早年出家为僧。为寻求佛典,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与慧景、道整等同道一起,从长安

  • 存愚录

    一卷。明张纯(生卒年不详)撰。张纯,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至南康府知府。张纯在此书中虽言声称尊崇道学,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明之处。认为“王制五祀”即为金、木、水、火、土,甚

  • 四书异同商

    不分卷。清黄鹤撰。鹤字汉皋,湖南新化人。是书搜罗甚博,上自汉唐注疏,下至学海堂经解。此外经史子集,奥义新解,采获略备。其例有四:合经旨者,列于首条,次为存异,又次为存疑,再次为驳正。间出己见,别为按语

  • 河南管河道事宜

    不分卷。商大节撰。商大节,字孟坚,钟祥人,曾统军作战,屡次建功,长于战略。又曾任河工等职,故亦深明治水之理。黄河源流及历代修治损益,治河通考已搜集详尽。惟其时引水达徐,以济运道,则黄河所系视前尤重。河

  • 华阳县志

    四十四卷首一卷。清董淳修,潘时彤纂。董淳,峄山人,曾任华阳县知县。潘时彤,邑人,孝廉。《华阳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共四十四卷首一卷,其分类与他志无殊,虽多达四十四卷,尚不芜蔓,条理井然,

  • 子苑

    一百卷。作者生卒年仕履均不详。此书抄本之首有籍圃主人,麦溪、张氏二人小印,但不知著书之人或藏书之人。书中内容是杂采诸子学说,分人伦、性行、学业、政事、人事等五门,每门之中又各分子目。论述每一事件之间则

  • 逊斋易义通考

    六卷。清纪汝伦撰。汝伦字虞嬛,河北河间人,乾隆年间举人,官至满城教谕。由作者之朱书小识可知此书之成仅用时九个月。全书内容,大体是节抄朱彝尊的《经义考》,只有易类编次体例与《经义考》不同,将《经义考》分

  • 二希堂文集

    十二卷。清蔡世远(1681-1732)撰。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漳浦(今福建)人。康熙、雍正时学者、古文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文勤。著有《二希堂文集》。此集共十二卷,卷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