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佛国记

佛国记

一卷。法显撰。原书名《游历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平阳武阳(今山西)人。俗姓龚,早年出家为僧。为寻求佛典,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与慧景、道整等同道一起,从长安(今西安)往天竺(今印度)求经。向西经青海东部,越祁连山、过张掖,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帕米尔,一路跋山涉水,遍历天竺各地。最后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于义熙八年(公元412),从师子国出发,经海道,于义熙九年(公元413)秋,返抵青州长广郡界(今山东青岛崂山)。前后经历十四年,游历三十国。携回亲手抄写的六部约百万言的佛教梵本经典。此书为作者返国后记述其求佛行程之作。对所经历各国的山川景物,都有扼要的记载。并记述了五世纪初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交往情况。是关于中国海上交通史的最早的史料记载。书中亦记有很多佛事、佛迹,也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佛教发展的宝贵文献。书名下有“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的题记。书末有晋义熙十二年(416)一位和尚的跋语。十九世纪,法、英等国曾先后出版过此书的译本。清人丁谦著有《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人足立喜六亦著有《法显传考证》,对此书都进行过考证。此书版本较多。有《汉魏丛书》本、《唐宋丛书》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秘册汇函》本,佛藏本等。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晋代竺法维(生卒年不详)撰。竺法维,很可能是晋代来华的一天竺沙门。所作《佛国记》一书,早已亡佚。《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水经注》卷一、《高僧传》卷二,均有引自《佛国记》一书之文。其《高僧传》卷二昙无忏传末曾载:“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法苑珠林》卷一百九十载:“自后康僧会、竺法维、佛图澄、鸠摩罗什接踵来仪,盛宣方等……。”上述记载足以证实,此书不是法显所作的《佛国记》。乃实属同名异书。因竺法维所作此书早已亡佚,故难以述列详情,只好片言以证,念有此书。现见版本有辑佚本。

猜你喜欢

  • 艺苑雌黄

    十卷。宋严有翼撰。严有翼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曾为泉、荆二郡教官。是书见载于《宋史·艺文志》二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著录其书,并言“大抵辨正讹谬,故曰“雌黄”,“凡四百条”。

  • 荔枝谱

    一卷。宋蔡襄(详见《茶录》)撰。《荔枝谱》主要记叙闽中荔枝。全书共七篇。第一为原始末。主要叙述荔枝产地,荔枝是历代时鲜果品,常常进贡朝廷,而闽中荔枝最优。第二标尤异。主要叙述闽中兴化军陈紫荔枝,色、香

  • 性理正宗

    四十卷。清代张伯行见《道统录》撰。此书依据《性理大全》一书,并“删其繁芜,补其缺略”而成。宗旨在于“尊道统以清其源,述师傅以别其派。”全书摘录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五人及元明诸儒有关论述,

  • 愈愈斋诗稿初集

    二卷。《文稿初集》四卷。清史念祖(1842-1910)撰。史念祖,字绳之。江苏江都人。二十岁初任官为通判。后因功授道员衔。累官至广西巡抚,罢归。后以副都统衔在东三省办事。受徐世昌弹劾罢官。卒后,赵尔巽

  • 尚书日记

    十六卷。明王樵(详见《周易私录》)撰。此书不载《尚书》原文,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其说解大抵以蔡沈《书集传》为宗,蔡《传》于《尚书》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篇》所载,凡涉及当

  • 别本白石山房稿

    二十六卷。清李振裕(约1685前后在世)撰。李振裕,字维饶,号醒斋,江西吉水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由庶吉士历官刑、工、户、礼四部尚书,曾督学江南。是集有诗文各十三卷,前后无序跋,

  • 进善集

    清张天柱(生卒年不详)撰。张天柱字孟高,号擎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张天柱寄居南京时,闻见达官显贵奢侈腐化,世俗风气败坏,故撰此书,共三十篇,意在抨击奢侈风气,规劝人们勤俭

  • 濒湖脉学

    一卷。明李时珍(详见《本草纲目》)撰。李时珍对脉学颇有研究,根据各家论脉之精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此书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书中前半部分以歌诀形式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

  • 江安县志

    ①四卷,清雷伊纂修。雷伊,松江人,贡生。《江安县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修,稿本。共四卷,分为:卷一,图考、星野、沿革、疆域、形胜、城池、山川、古迹、公署、学校。卷二,祀典、祠庙、职官、选举、人物

  • 经史笔记

    无卷数。清潘继善(生卒年仕履不详)撰。潘继善号本庵,婺源(今江西省)人。著有《音律节略考》、《圣学辑要》等。《经史笔记》是潘继善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都是记述经史之文,为之论说。其论经,记述尧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