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先圣大训

先圣大训

六卷。南宋杨简(1141-1125)撰。杨简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著作佐郎、兵部郎官、将作少监、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与袁燮、舒璘、沈焕、并称“甬上四先生”。著有《慈湖遗书》、《慈湖寺传》、《杨氏易传》等。此书搜辑《论语》、《孝经》、《诗经》、《易经》、《春秋》以外的孔子遗言,排比成五十五篇,而各为其作注解。钱时撰杨简《行状》,称其家食者十四载,筑室于德润湖之上,更名慈湖。始取先圣大训间见诸杂说中者,刊伪别诬,萃成六卷,而为其作注解,即指经书而言。他曾师事陆九渊,折服本心之学,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宇宙的变化过程,就是心的变化过程。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事生于其中。人心本为善,皆可以成为尧舜。所以有恶是“意”的干扰。因人心本明,意动而昏。所以修养方法只能是“毋意”,即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明镜”状态。嘉定三年(1210),他面试对策,称舜曰:“道心明,心即道。”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孟子曰:“仁,人心也。”(《四库全书·先圣大训提要》)其立言宗旨,已开新会、余姚之学派。他实践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想,利用注疏儒学经典发挥“心学”的观点。故所注此书,也是借以抒发“心学”,阐述自己的“心学”观点。如书中注认为,心本清明无滓,因为物有迁而动,故流入于恶,恶非清明性中的本有之物。今善心兴起,则其非本有之恶自然消止。因为以注来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所以不免时有牵附。但是自秦汉以来,百家诡激之谈,纬候怪诞之说,无一不依托孔子之言为重,庞杂无稽,鱼目混珠,加之学者爱博嗜奇,不能一一决择。此书却能削除伪妄,而取其精纯,刊落琐屑,而存其正大。其间字句异同,文义舛互,杨简皆能给予参订斟酌,归于一是。《四库全书总目》称“求洙泗之遗文者,固当以是为骊渊矣。”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四库全书》本及清嘉庆间刻本。

猜你喜欢

  • 贤识录

    一卷。明陆钱撰。陆钱,字举子,号少石子。昆山人。官翰林侍读。陆钱沉静好学、矜严自恃。著有《山东通志》等。《贤识录》记叙的都是洪武年间的杂事,采录的事迹多出于《余冬序录》、《野记》、《客座新闻》、《草木

  • 张文贞集

    十二卷。清张玉书(1642-1711)撰。张玉书字素贞。江苏丹徒人。清初古文家。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著有《张文贞集》。此集前有储大文序,不分卷帙,亦无目录。其善写

  • 倭情屯田议

    一卷。原题赵士桢纂,南汇吴省兰辑、德清车宸英校。据此书赵氏原《跋》,是书为备倭之作。其时此类书甚多,尤以郑若曾《筹海图编》为详。但郑氏书成于明世宗嘉靖末年,于东北朝鲜之路,似乎阙略,故特表而出之,撰成

  • 鸿逸堂稿

    清王艮(详见《易赘》)撰。此集为王艮文集。前有顾祖禹序,称“王子名炜”。盖王艮本名炜,作序时还未更名。因王艮与顾炎武等交游,受影响很大,故其文颇有法度,严守古格未能变化。然亦多袭陈言。只有《偃师纪事》

  • 小沧浪笔谈

    四卷。清阮元撰。此书为作者游记性质的杂记,以“小沧浪”为名是因作者曾游大明湖小沧浪亭的原因。作者自序云:“作居山左二年,发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触泳,亦颇尽湖山之胜

  • 启秀事略

    一卷。清末颜札氏撰。按启秀,库拉雅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庇护义和团,伏诛。该书即其继妻颜札氏所记。现存光绪刊本。

  • 乾坤清气集

    十四卷。明偶桓(生卒年均不详)编。偶桓字武孟,号海翁,自号瞎牛。太仓(今属江苏太仓)人,洪武中官荆门州吏目。著有《乾坤清气集》。是集凡十四卷。收录了元一代之诗,分体编次。其中如汪元量、瀛国公,元好问等

  • 蒹葭堂法帖

    一卷。明雷宸甫(生卒年不详),董其昌书石刻。雷宸甫,生平不详。据董香光自跋知其为青溪(今江苏南京一带)人。该石刻是雷宸甫从别处获得,后便专筑屋室贮藏。该石刻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前为董其昌缩临王羲之的《圣

  • 丛桂山房诗钞

    二卷。清许銮(约1885前后在世)撰。许銮,字芸青,又字云卿,安徽桐城人,生卒年未详。同治九年(1870)举人。官全椒县学教谕。诗共六卷。均自同治三年(1864)迄光绪十八年(1892)所作。其中以诗

  • 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清柯琴(生卒年不详)撰。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慈溪(今属浙江省)人,后迁居吴之虞山(今江苏常熟),生平事迹,文献记载不多,从孙介夫、冯明五等为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