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一卷。唐代玄奘(600-664)撰。玄奘,俗姓陈,本名曰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他父亲陈惠,却潜心儒学已不再为官了。少时因家境困难,跟他二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时就已熟习《法华》和《摩维》。十三岁在洛阳正式出家为僧。此后师从景法学《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代师升座,分析经文,讲说佛法。隋大业末年,随他二兄去长安,赴成都,听闻宝振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因玄奘为学刻苦,钻研劲头十足,不几年便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离开成都到外地参学,每到一地讲经说法,言传身教。他讲说过《摄论》、《杂心》等很多佛经,也先后辗转多处访师闻道,深感经讲不同,师说各异。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求得《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澄清思想上的混乱和佛法上的疑点,其所最为重大,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手段才能成佛?。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饥荒,他趁此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了艰苦绝卓的“西行求法”,经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到达了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投师于戒贤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法学大增,见识益深且广,使其名声仅次于戒贤。五年后他又游历了印度东、南、西、北处数十国家,广闻博见,法学成熟。重回那烂陀寺后,戒贤大师让玄奘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那烂陀寺的僧人不服,师子光带头发难,攻击玄奘的论点。于是玄奘在沟通大乘学说中的“瑜伽”、“中观”两家论争基础上,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大师们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玄奘西行求法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携归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尚有佛像、舍利(佛骨)等佛教文物。唐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不受。鉴于此,太宗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提供所需,组织二十余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工,成立了专门的译场。从住弘福寺开始译经,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中间经历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大唐西域记》除外),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译,因他精通梵文,总汇三藏,又亲自主译,所以经文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都十分精到,也矫正了旧译中的许多讹谬,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称他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一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另说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四人。)称他的译籍为新译。他还把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把中国流传的《起信论》也译成梵文,传至印度。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著了《三身论》三百颂。奉唐太宗之命,口述西域至印度诸国所见所闻,由辩机笔录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在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部之后,唐太宗应请为其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不仅在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印两大民族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总之,就佛教学说来看,他阐扬的“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不仅成为后来创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据,而且其它宗派也多加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称他“三藏法师”或“唐三藏”。就译经来看,开创了中国译佛经的新时代,人称他为佛教译经家。就中印文化交流来看,他通过译著和著述消除了语言障碍,沟通了中印文化,人称他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架桥人。就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来看,人称他是慈恩宗的创始人。就传道授业来看,他教化的弟子门人很多,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和新罗的圆测等人,可谓是誉满东方的一代文化名人。《八识规矩颂》共有四章,文体为七言颂,每章各有十二句。第一章颂前五识,第二章颂第六识,第三章颂第七识,第四章颂第八识。“八识”指大乘瑜伽行派主张的八识,不仅义有别,“体”也有八。后人怀疑此颂为晚唐时“浅学未识之流所作”,归于玄奘名下。尽管如此,《八识规矩颂》对了解大乘瑜伽行学派的学说仍有一定借鉴作用。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崔洹野集

    七种,三十五卷。明崔铣(详见《读易余言》)撰。是书收《程志》十卷、《洹词》十二卷、《读易余言》五卷、《大学全文通释》一卷、《中庸凡》一卷、《土翼》三卷、《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三卷、附《声律启蒙》三卷《

  • 河东盐法志

    十二卷。清觉罗石麟撰。石麟,正红旗人。由笔帖式官至江宁布政使。雍正五年(1727)迁山西巡抚。是书雍正初年官修,于五年告成,时石麟在任署名。是书卷一为盐池、禁垣,卷二为畦地、种治、渠堰、山泽、滩地,卷

  • 柳州府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王锦修,吴光升纂。王锦,字纲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广西右江道。吴光升,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六年(1741)举人,候选知县。旧

  • 赵氏连城

    十八卷。明赵世显(生卒年不详)撰。赵世显,字仁甫,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梁山县知县。此书中分三种,一为《客窗随笔》六卷,前有孙昌裔序。一为《芸圃丛谈》六卷,前有谢肇淛

  • 莆阳科第录

    二卷。明吴爵编。爵,湖南宁乡人。生卒不详。嘉靖中官福建兴化府训导。该书是其任是官时所作,主要录兴化一郡科第诸人的事迹,自洪武三年(1370)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书中详载诸人爵里情况,对研究明代

  • 学古堂诗集

    六卷。清沈季友(1652-1698)撰。沈季友,字客子,平湖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副榜贡生。沈季友为陆葇之婿,与汪琬、毛奇龄以诗相唱和,毛奇龄以“才子”待之。此集一至三卷为《南旋集》,四至六卷为

  • 苏松历代财赋考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苏、松二郡(今江苏、上海一带)的田地仅占当时全国八十五分之一,而其所出之赋却占全国总数的十三分之二。明太祖以租额为官粮,万历之后,有司官以耗增充正数,长此以往,民困未苏,作者摘其大

  • 三史同名录

    四十卷。清汪辉祖(1730-1807)撰。辉祖事迹见《元史本证》条。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卷首有章学诚序。作者取辽、金、元三史同名者,分别辑录,标明人物身份及所见卷数,以备查考。凡辽史同名五卷

  • 野处集

    四卷。元邵亨贞(1309-1401)撰。亨贞字复孺。先世为淳安(今属浙江)人。后其祖占籍华亭,遂为华亭。此集出自上海陆深家。深孙郯授汪稷而刊行,并所著《蛾述诗选》、《蛾述词选》为十六卷。今诗词二选世已

  • 南征纪略

    二卷。清孙廷铨(1613-1674)撰。孙廷铨初名廷铉、字枚先、道相、沚亭,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官至秘书院大学士。著述甚丰,除本书外,尚有《颜山杂记》、《汉史亿》、《归厚录》、《琴